大家小书 为读者提供精神养分
发布时间:2013-11-04 09:58 作者:
海豚出版社精心策划的“海豚书馆”系列丛书首批6种,自2010年8月问世以来已出版63种。由于该系列丛书的出版,海豚出版社开始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甚至经常有网友在网络上询问:纸磨坊“出版‘海豚书馆’的海豚出版社是哪里的?”对于这套丛书,作家毛尖在《会死很久》一文中写道:“就算纸质书要死,这么美的书,也会死很久。”
定位长销稳销
“海豚书馆”是海豚出版社的长远工程。谈及出版该丛书的初衷,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说道:“我要实现自己的出版理想:做好书,做有文化含量的书,为读者的精神追求提供养分。”从当年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万有文库”到如今海豚出版社的“海豚书馆”,俞晓群从未放弃那份文化精神和出版理念的坚守,“‘海豚书馆’可以看作‘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接续”,他说。
然而,“海豚书馆”的个性也十分突出。“我们借鉴日本‘岩波文库’的分类形式,将其划分为文艺拾遗、海外文学、文学原创、学术钩沉、学术原创、翻译小品六大类,每一类均采用不同颜色的封面加以区分。”俞晓群向记者介绍道,为了保证选题的质量,海豚出版社特邀相关领域的大家名家担纲主编,其中,红色系列(文艺拾遗)主编为陈子善,蓝色系列(海外文学)主编为董桥,橙色系列(文学原创)主编为孙甘露,绿色系列(学术钩沉)主编为傅杰,灰色系列(学术原创)主编为葛兆光,紫色系列(翻译小品)主编为陆谷孙和朱绩崧。而与俞晓群“桃园三结义”的沈昌文和陆灏也为该系列丛书的出版筹谋献策,倾尽心力。
“‘海豚书馆’的定位不是快销书,更注重长销、稳销,每本印数保持在5000~1万册。其中,如莫言的《变》、余英时的《人文·民主·思想》等再版率很高。”俞晓群对记者说道。为了让读者阅读方便,“海豚书馆”每册书设计为32开本,3万~5万字,定价在20元以内。“体积小、页数少、价格低、容易携带的图书才能适用于生活,并让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俞晓群如是说。
编有趣且便于保存的书
“比起‘新世纪万有文库’,‘海豚书馆’有所拓展,也有所变化。”作为“海豚书馆”红色系列(文艺拾遗)的主编,陈子善日前在由海豚出版社主办的摆渡人系列文化沙龙第三期上谈到,由其主编的红色系列现已出版了30多种。谈到该系列的出版背景时,陈子善说:“民国时期有许多有价值的作品,许多书不再出版、不再重印,有的作者还去了海外。在这样的背景下,拾遗补阙的工作很有必要。”
陈子善详细介绍了红色系列的七大编选原则,即优先选择那些在内地没有出版过作品,文章写得很好但在生前没出过书的作者;1949年以前虽然出过书,但能体现作者创作全貌的“集全集”;1949年以后在海外出版过但在大陆没出版过的作品;曾经被刊物专栏连续刊载的民国时期作家的文章;作者未出版、未发表过的手稿,比如专栏文章、日记等;有一定可读性、有趣的民国时期的作品;少数有特色有新意的选本。
作为“海豚书馆”绿色系列(学术钩沉)的主编,傅杰在摆渡人系列文化沙龙第四期上说道:“该系列主要针对有故事的学者。学术钩沉这一支进度较慢,但从已经出版的6种(《汉石经斋文存(上下)》《占卜的源流》《汉字史话》《中国坐椅习俗》《周一良读书题记》《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来看,还是有一些编选特点的。”该系列关注威望高但文章少的大学者,将其著作结集成书,如请徐森玉的儿子徐文堪把老先生已有的文章都收集起来,集成《汉石经斋文存》,分为上下册出版;不太容易看到的港台学者的专著,如李孝定的《汉字史话》;此外就是“文章成书”,将一篇好文章变成一本书,如容肇祖的《占卜的源流》、刘乃和的《中国历史上的纪年》等。
“总之,编辑‘海豚书馆’及绿色系列的原则,就是希望出版比较有趣又便于保存的书。”傅杰说道。
老老实实做好当下
谈到“海豚书馆”的进展时,责任编辑郝付云对记者介绍道,橙色系列主要收录当代名家的中篇小说,目前已收录莫言、王安忆、格非、林白、苏童、方方等作家的作品;蓝色系列主要收录海外文学,如张大春、林行止等作家的作品;灰色系列收录了一些当代作家的学术作品,如余英时、白谦慎等的作品;绿色系列收录了周一良、刘乃和等人的作品;红色系列目前出版最多,主要是整理民国文化遗产,大多是未出版过的作品。“红色系列和绿色系列的作者大多已经去世,我们在寻找作者后人时也费了很大力气。寻找到作者后人后,从最初沟通到资料校对整理、最终出版也花费了很多精力。”
对这项耗时耗力的出版工程,专家学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海豚书馆’和之前的‘新世纪万有文库’一样,是一个很大的系列,每个人都能从中选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选家是很难做的,需要很高超的眼光。我看到‘海豚书馆’(绿色系列)出版的这6种书时,还是很感慨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谈到,其实民国时期的出版量很大,好书也不少,在这样广博的范围里去挑选,非常需要学术眼光。“像‘海豚书馆’这样的书系持续做下去,是有生命力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刚则表示,自己从“海豚书馆”(绿色系列)这些小书中看到很多大家背后的东西。“由于它谈的都是比较具体的小问题,可能没办法告诉学生读者做学问的方法,但是我觉得它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已经从事研究工作多年的学者、研究者。”
谈到“海豚书馆”的未来时,俞晓群表示:“我就想老老实实做好这套文库,做好当下,我就心安啦!未来有没有人去接续我不去考虑,我能做多少是多少。”
相关阅读推荐 土地与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