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电脑字库中造得不规范的汉字
发布时间:2013-11-12 10:02 作者:
我是一名军队退休的新闻出版工作者。通过观察,我发现现在一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不知不觉地使用着电脑字库中造得不规范的汉字。举例如下:
首先是错误地把“巿”当作“市”用,报头、版头有别字。
比如,《贵州都市报》报头、《法制晚报·新楼市》版头
“巿”读fú,除独立成字外,可以充当形声字的声符,“沛”“肺”等字的声符都是“巿”;“市”读shì,除独立成字外,也可以充当形声字的声符,“柿”“铈”等字的声符都是“市”。“巿”与“市”音、形、义、笔顺、笔画数和在字典、词典中的排序都不相同。前者是书面语,不属于《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字;后者为常用字,属于《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的字。
问题出在新闻出版广电系统,根子在电脑造字者。某些字体(如方正综艺-GBK)的造字者将字形相近的“巿”与“市”造得一模一样(见图3)。导致图3上行的“市柿铈”与下行的“巿肺沛芾旆”,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组字,阴差阳错地成了共用同一个声符的字。这样一来,《贵州都市报》报头、《法制晚报·新楼市》版头中的“巿”成了“市”的别字。“杮”与“柿”,虽然部首皆为“木”,可是声符却不相同。“杮”是削下的木片,声符是“巿fú”,因此“杮”读fèi;“柿”是一种乔木,声符是“市shì”,因此“柿”读shì。“西红柿”和“柿子椒”都不能写成“西红杮”和“杮子椒”。可是如果选用方正综艺-GBK这种字体,“西红柿”和“柿子椒”都只能写成“西红杮”和“杮子椒”,因为方正综艺-GBK字体的字库中“柿”错造成了“杮fèi”。
其次,“”不是字,报刊、电视屡见“”系列错字。
“”在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在中国大陆(台港澳用的是繁体旧字形,大陆用的是简化字新字形,不可同日而语)从来就不是字,也不是构字偏旁。不知道报刊、电视为什么非要选用不规范的“”。纸磨坊五笔字型字根助记词中说“王旁青头戋(兼)五一”,将“”称为“青头”,被安排在“G”键;“主”是独立的汉字,也是构字偏旁,作为一级简码被安排在“Y”键。“主”的原始意义是指“灯心”,因此,上面那一笔不能与竖画合二为一。可见,“主”就是“主”,“青头”就是“青头”,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北京广播电视报》、北京电视台等媒体中经常使用的“”,都以“青头”代“主”(见图4、图5)。
报刊、电视使用“主持人”“东道主”这些常用词应当“接地气”,与广大人民群众习惯用法一致,不应当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片面强调艺术效果。抗日战争时期,有人标新立异,片面强调艺术效果,将标语上的“工人”二字写成了“”。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了这种不按常规书写汉字的现象。将“主”造成“”也是违背常规的。
据我观察发现,《法制晚报》《北京广播电视报》的“住”“注”“驻”“柱”“往”等字经常也是不规范的,因为误用“”代替了“主”偏旁。
此外,“圭”与“隹”混用相同构件。
《说文》:“圭,瑞玉也,上圜下方……从重土。”其中的“从重土”是“圭”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结构法则。《法制晚报》版头“街尚”中“街”中的“圭”,应当是6画,造字者将两个“土”的竖合二为一,错为5画的“”。
“隹”字右部6画。《法制晚报》版头“雅尚”中“雅”的右部却变成了5画,点与竖合二为一也成了“”。几千年来,“”与“隹”的右半边井水不犯河水,到了《法制晚报》版头上,二者却混为一谈,一律为“”(见图6),毫无道理。此外,《法制晚报》上的“崖”“涯”“推”“唯”等字也是共用“”的,都成了错字。
上面所列举的错别字,是有办法解决的。电脑字库中有许多与其字体风格相近的字体,酌情选用即可。这里顺便提供一些造字规范的字体(见图7)。
凡此种种,足以说明电脑字库中存在着不规范的汉字。它们不符合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也不符合广大群众平常的书写习惯,为汉字研究、汉字教学、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辞书编纂等工作带来不便,应当规避。
为此,我建议将规避电脑造得不规范汉字的任务提到新闻出版广电系统文字使用的议事日程。长期以来,使用者习以为常,阅读者习非成是,领导者习焉不察,致使一些似是而非的汉字以讹传讹,以假乱真。这种现象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希望有错必纠、知错必改。新闻出版广电系统是文人荟萃之所,用字更应当规范标准。纠正错别字,不仅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建议新闻出版广电系统不使用电脑造得不规范不准确的字体,可换用风格相近造字规范准确的字体。
此致
军礼
佟玉斌
相关阅读推荐 《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