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纸磨坊文化

中国报告文学网

纸磨坊图书网

麒麟纪实中文网

麒麟文学网

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王蒙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研讨会专家观点集萃

发布时间:2014-03-11 17:17 作者:

  

    “文学的记忆——王蒙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研讨会”近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汉维两族学者汇聚一堂,从文化、历史、政治、民族等维度全面分析这部小说,给出高度评价,认为《这边风景》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发现,为当代文学史提供了重要文本。

    《这边风景》是王蒙窖藏了40年、在“文革”政治桎梏之下动情书写的70万字长篇巨作。1963年,29岁的王蒙被下放到新疆,在新疆度过了风华正茂的16年,《这边风景》是他在这16年里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完成于1974年至1978年,后因种种原因未出版。小说以新疆伊犁地区少数民族生活为原型,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王蒙“戴着镣铐的激情舞蹈”。花城出版社于2013年4月出版了这部小说,丰富了“文革文学”的创作链条,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此次研讨会由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花城出版社承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敬泽,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吴伟鹏,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何向阳,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桂科,南方出版传媒总经理杜传贵,南方出版传媒副总经理何祖敏等出席此次会议。与会的专家学者还有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温奉桥、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教授姑丽娜尔·吾甫力、《文艺报》副总编辑王山、《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单三娅等。

    新时期文学 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

    李敬泽:《这边风景》是2013年文学界的重要收获,是一部非常值得重视和探讨的作品,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这几年来的中国文学和中国小说,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反思历史,反思我们的当代史、现代史。王蒙先生写于39岁的作品,经历几十年后,放到2013年来出版,依然有力地加入了这个话语,加入了我们整个中国文学对于当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反思和认识。这样一部作品,对于我们怎么思考、怎么去表现我们的历史、怎么去认识我们的历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性意义的。

    这部小说是“文革”期间“潜在写作”的重要代表作品,它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诞生的真正具有文学意义的作品,它的出现会影响学术界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从而提供新的巨大的言说空间。

    《这边风景》创作和出版相隔40年时间,使我们有机会从新的立足点回望彼时,回望历史,从而发现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学与社会、生活、政治各种关系的认识在不断升华和拓展。即便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诸多限制,今天的读者依然能从中体会到作家令人惊叹的洞见——真切的生活、面向生活的真诚与执著、对自然和人民的热爱、对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种种这些都来自作家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生活三者关系时一直坚守的文学天职。

    所以说,这部小说在我们整个新时期文学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它写得丰富性感、非常丰饶。

    新疆对王蒙而言是一个绕不开的地理坐标,是其文学作品蓬勃生长的动力之一。王蒙的特殊性在于他不仅是中华“汉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重要作家,同时,他也是极少部分充分吸收了灿烂的、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汉族作家。王蒙对于我们的民族历史,以及民族历史中的那些活生生的政治保持着一种负责任的书写态度,小说中对于民俗、对于各族人民生活风景等的描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的政治内容和历史内容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以让我们在历史的具体性中去理解和认识我们的过去。

    同时,其诸多价值之中,有一个价值值得探讨,就是这本书各个文稿版本之间的异同,这个异同不仅仅是文稿版本上的异同,而且由此可以看到丰富的社会历史魅力,看到一个作家与时代、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样一部书是值得反复品读的,它本身已经经受住了40年时光的考验。我相信,它在未来同样能够经得住更长时间的考验,能经得住更多的读者去阅读,也能经得住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研究者深入研究。

    吴伟鹏:《这边风景》是王蒙写于“文革”时期的作品,是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在王蒙生命中永恒的记忆,展现了王蒙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语言艺术。小说里面描绘了许多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新疆风景和色彩斑斓的诗意生活场景,关乎民族风情、文化信仰和生活情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多民族融合生活的历史画卷。我认为这是一部既历史又现实的作品。16年的新疆生活深深影响了王蒙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这部作品由此显示了特殊的文学力量,凸显了文学在多民族文化的构建和社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作品透过历史书写人民

    何向阳:王蒙在《这边风景》“小说人语”里写道:“我们有一个梦,它的名字叫做人民。”他进一步表达了人民不是简单地改造我们主观世界的人,不是简单的工农兵,不是贴着时代标签的已经固化的某一种观念。“它不是来自洗脑之恩的愚忠,而是来自天良、人情味与革命的旋风。”我觉得“风景”是有寓意的,《这边风景》不是平常说的风情、风俗、风貌这样一些浅层的、外在的东西,而是支撑着这部著作的生活质感。

    王蒙这部跨越时间的著作,揭示了一个道理:真理永远在是非正误中修正,而生活之树常青。当生产力、生产关系、剥削、压迫、阶级斗争、科学试验、修正主义等种种历史赋予的词汇,都随着岁月的迁移和时间的变化,在时间的岁月、空间的距离中褪去了最初的光泽之时,人民的光泽才开始渐渐地显露出最初的、最朴素的样子。

    《这边风景》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初衷,我想王蒙当时可能并没有特别自觉意识到要写人民,以上所说的有关“人民”的认识也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发酵而来的。但时隔40年之后我们再阅读,结合人物和叙事时都会发现在40年前的文本里,从中凸显的,的的确确是人民。这里的人民不是概念,而是作者16年在相濡以沫的生活中得来的珍宝,是对于最具体的个人的“人民”的还原。而具体的人,人民的人,正是新疆王蒙青铜时代里的黄金。

    陈晓明:这本书的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会引起文学研究领域一些重要的话题,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文本。王蒙为整个20世纪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可贵的文本。

    今天我想从“内与外跨界写作”的概念去谈这部文本。

    第一,历史之内与历史之外。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一部历史性的写作。它深深地扎根于某种特定的历史之中,是在历史之内,写出了一种在历史之内的压力。这是承受了一种历史压力的写作。如果说不能够看到那种历史压力的话,我们就不能够理解王蒙这种写作的意义和我们需要向他致敬的地方。同时,他又能站在历史之外,在一个历史临界点上,给我们提示。王蒙能够接近生活,既在历史之内,又在历史之外,写出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种生活,多民族文化的一种生活,跨界去展现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第二,民族之内和民族之外。我们的文学95%是在写汉族的生活。现在有这么一部作品,一个汉族作家用这样一种视角去写少数民族的生活,我觉得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弥足珍贵,也给当代文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献。王蒙穿过民族的界限,在这个民族之外去看待这个民族的交流。所以这部作品大量的生活细节写得那么真实,那么有生活质感。

    第三,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在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王蒙用他强大的个人风格的创作性,他对生活知性的一种锲入,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他对生活细节那种机智的、赋有才华的表现,做出了他的一种探索,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

    他走进维吾尔族人内心世界

    郜元宝:《这边风景》跟我们今天熟悉的长篇小说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那个特殊年代史诗全景式的产物,也是王蒙盛年操笔的一部作品。一个作家的作品加入到现有的文学序列,能够激活我们的思想,又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挑战,使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学有许多话要说,这本身就非常了不起。

    我觉得王蒙这个作品,解决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汉语文学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我们写了很多当代文学作品,但是在写到少数民族的时候往往就写不下去了,或者请一些少数民族专家来写,然后硬把它拼凑起来,似乎是完成了一个任务,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有文化隔阂。而王蒙从这个隔阂中走出去了,他真正地进入了维吾尔族人民和新疆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进入了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也赢得了像姑丽娜尔·吾甫力等好几个新疆作家的认可,他们承认王蒙是他们的知心人,是新疆的知情人,这恐怕是汉语文学一个很大的突破。

    我想讲的另一个中心,就是爱国主义。其实如果对中国的文化没有很深的了解,我们的爱国主义就很容易悬空、抽空、概念化,变成一个单纯的政治口号。我觉得自古以来文学家最爱国。为什么?文学家很敏感、很多情、很有感受力,他们最懂得国家的可爱。爱国主义是王蒙作品的一个主旋律,我觉得由王蒙讲爱国主义,他是有资格的,因为他太了解中国的可爱了,他不仅了解汉族的可爱,也了解少数民族的可爱。

    温奉桥:《这边风景》填补了王蒙个人创作史的一个空白,使王蒙横跨60年的文学创作链条得以完整。在这个链条上,《这边风景》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就整个中国当代小说来讲,我觉得这部作品的出版有重要的意义。

    王蒙是一个有大情怀、大信仰的作家,我非常同意郜元宝讲的王蒙的爱国主义,我觉得这是支撑王蒙整个文学大厦的基石。在这部小说当中,我确实读出了一种诗意,我觉得这部作品写得激情澎湃,写得非常饱满,是一部关于新疆的百科全书。这部小说从故事情节来讲,有很强的可读性、传奇性;从笔调来讲,又具有非常强的学术性。它是王蒙对生活的诗意抒写和“激情书写”,融入了王蒙对于爱情和友谊的理解。

    同时,《这边风景》是当代文学一次跨文化的写作,王蒙在新疆生活了16年,纸磨坊与新疆底层的维吾尔族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段时日给予王蒙最大的财富是他熟练掌握了维吾尔语。王蒙通过阅读维吾尔族人的作品,对维吾尔族的文化,特别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心灵世界有了高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走进了维吾尔族人的内心和真正的精神世界。正如维吾尔族诗人热黑木·哈斯木所认为的:“汉族作家反映维吾尔族生活,能让维吾尔族读者称赞叫绝,说到底,就因为王蒙通晓我们的语言文化,懂我们的心。”总的说来,《这边风景》有可能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既有的一些结论,或者是对“文革”的一些争论。如果把这部作品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历史这个价值体系当中来考察,我们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一枚打开新疆的钥匙

    姑丽娜尔·吾甫力:今天我用的是维吾尔语的阅读方式,可能和大家有不一样的体会。我觉得王蒙写下了作为维吾尔族人时代的作品,他可能不是刻意要表现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他是写他自己那一段作为维吾尔族人的生活。比如说,用维吾尔族人的方式来讨论国家的问题,还有讨论善的问题,还有讨论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和沟通、彼此和解的问题,这是我读这本小说的一个感觉。

    第一,这部小说首先是一部隐喻作品,是对中国各种关系的一种思考和对中国未来的思考,他用小说的方式来解读他的体会。这部小说本身就是用艺术的方式看待历史的一种隐喻,用一种善的立场告诉我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要关注那些过着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生活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国家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国家的态度,对国家的情感,其实这方面在汉语文学中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也是被长期忽视的一个重要命题,那么,在这一点上,这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显得尤其重要,有很多这样的群体被忽视,他们的话语没有很好的表达场合。王蒙这部作品恰恰切中了民族文学的要害。

    第二,小说中的“小说人语”也是一个非常强烈的隐喻,它代表文学在当代社会地位的一种隐退。

    我觉得它还有一种隐喻是维吾尔族文学领域中的“说书人”,“说书人”从波斯引入到维吾尔族之后,他曾经在维吾尔族的古典时代是一个文学主体,承载着文学的延续,甚至有时候还能够仲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代表社会的希望和力量。后来随着书写方式的发展和传媒的迅速发展,“说书人”逐渐退到生活的边缘,逐步萎缩,甚至在今天几乎被消除。那么,王蒙在这部小说中的“小说人语”,其实就代表了文学在我们当代社会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而且也非常好地隐喻了维吾尔族文学发展的历程。

    第三,这部作品在呼唤更加尊重人类尊严的话语产生。《这边风景》这部小说呼唤更加和解的、包容的话语产生。它是打开新疆的钥匙,它是一个带有很强的隐喻色彩的、关于中国的故事。
相关阅读推荐 
《二手男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1287.html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