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4小时书吧 阅读不夜城
发布时间:2014-04-28 11:36 作者: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这句看着很文艺、很小资的话最近被很多人提及。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书店的正式挂牌营业,让更多人想起那些已经驻扎在各地城市的24小时阅读空间。
位于深圳中心书城的24小时书吧,从2006年开业至今已经走过8个年头。这家拥有6.5万小时不熄灯、不打烊国内最长纪录的书店,是这座改革前沿城市的文化地标,更是深圳这座阅读不夜城的城市名片。而与书吧结缘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张名片的书写者。
服务空间的建造者
“帮我查一下有没有《大数据》这本书。”“你赶紧给读者回个电话,告诉他正在帮他调书过来。”“您要的书已经预订成功,过两天就可以过来拿。”……
4月21日早上,深圳街面上的多数商店还未营业,大多数人正在上班的路上。当《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走进24小时书吧时,书吧经理戴婷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我们这种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是走动管理。我必须和读者进行最近距离的接触,纸磨坊知道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很多时候,收银台就是我的办公桌。”一口气说完这些话之后,戴婷对记者此前的等候抱歉地笑了笑。
2006年即应聘到书城工作,从普通员工到成为书吧负责人,戴婷对于书吧有着深厚的感情。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把这里当做家,哪怕有一点点瑕疵,她都会记在心里。
“要让顾客感受到你为他做了事情,要让他感受到这里与其他地方不同。”为了方便读者,戴婷和她的团队向书城提出了一些细节考虑,于是就有了直通书吧的电梯24小时开通、24小时停车场的使用、为急用顾客准备几十个移动手持电源等一系列贴心服务。原本属于中心书城客服统一管理的顾客无线网络,也由书吧独立为到店读者开设。
在24小时书吧,没有购物车与购物篮,顾客需要帮助时会有服务人员上前帮忙;“离开半个小时视为离座”的温馨提示牌让占座成为不可能,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管理的规范;严格区分的阅读区、餐吧区、免费体验区等,也满足了不同顾客的各种需求……
在深圳书城中心城总经理舒展看来,全方位、全天候、体验式的服务,表达的是对阅读的推崇以及坚守,“给思想游荡者一个灵魂可以栖息的停留地,我们把它当做书城的精神内核和品牌文化来追求”。
宁静城市的“守夜人”
在书吧,13个工作人员每人都要轮流上10天的早班、晚班和夜班。当喧闹的城市恢复宁静,多年来始终陪伴阅读者的他们也被称为这座城市的“守夜人”。
“这份工作比较特殊,一年当中有1/3的时间要通宵上夜班,很多人因为坚持不下来就跳槽离开了。”在书城大卖场工作一年多后,2011年因书吧从一楼搬至二楼运营升级,黄威成为24小时书吧的一员。常年要上夜班、没有节假日、过年不能回家,甚至连休息时间都要错开客流高峰……如今,当初和黄威一起分来书吧的小伙伴们已经有一半离开,而他却从心底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来这里的读者素质大多比较高,在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说不上来为什么,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在书吧的品牌活动——“真人图书”活动中,书吧员工蓝天海成为其中的“一本”。深圳书城中心城营销策划中心经理方勤告诉记者,“真人图书”是一种新型的交流分享方式:在这里,人们“借阅”的是一个个有故事、有生命的人,通过面对面对话的方式,促进跨界交流,减少摩擦与偏见,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化学专业毕业的蓝天海在书城工作近8年,因参与“真人图书”让他“成名”,登上许多媒体的版面。
像黄威、蓝天海一样,这里的员工几乎都来自异乡。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过客,却在小小的书吧里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成长与变化。在这里,他们看到各种追梦人为了不同的梦想去阅读、去学习,而他们自己也不断被这些人感动着、影响着。
阅读灯光的点燃者
日均客流量300人~400人,节假日一般会超过千人,晚上的顾客多以年轻人为主……24小时书吧如今已经告别最初的亏损状态,实现了营收平衡甚至略有盈余。
4月19日,恰逢周六。记者在书吧看到,凌晨1点过后,店里依旧有十几个顾客,他们或翻阅图书,或敲打着电脑键盘,丝毫没有因深夜而受到影响。
正在翻阅《数据分析》的任小姐告诉记者,她是慕名而来。因为周末到深圳看望朋友,周一有工作要做,所以希望找一个能够通宵看书的地方,而网上的好评则指引她选择了24小时书吧。优雅的环境以及众多上架新书,已经让她对这里产生了好感。
蓝天海曾向记者讲述过一个多动症孩子与书吧的故事。巧合的是,当晚坐在记者对面的廖俊贤,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读于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的廖俊贤曾因逃避学习来到书吧,父母多次到书吧找他,也因此与蓝天海等员工相熟。现在的廖俊贤再提及此事,不好意思地笑笑:“我和这里的很多员工的关系都非常好,以前是太不懂事了。”
要说故事,书吧里每一个员工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深刻记忆。每一个顾客都是书吧里的风景,也是阅读灯光的点燃者,他们的光顾就是这座城市阅读不夜的最好理由。
相关阅读推荐 土地与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