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纸磨坊文化

中国报告文学网

纸磨坊图书网

麒麟纪实中文网

麒麟文学网

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业内热议“舌尖”上的出版物火爆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2-07-30 10:06 作者:萧明

  

“舌尖”何以红遍大江南北?


  □本报见习记者郑伟丽


  食材、烹饪、文化、传承……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这些曾经看似无关的话题被串联起来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而有关“舌尖”的书也犹如雨后春笋,似乎一夜之间就铺遍了大小书店。究竟是什么魅力使“舌尖”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而又为什么众多出版社笃定“舌尖”变成铅字依然会引人热捧?对于这些问题,业内人士都有他们各自的看法。


  成功密码:美食背后是家国情怀


  “这部被称作破冰之作的纪录片,人们对它的关注超越了对美食的简单追求,而是上升到某种情怀,让观众有一种情景的代入感,将视频感受推到了极致。”在北京发行集团总经理李湛军看来,这是该纪录片红遍全国的一大原因。


  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陈海燕则有自己不同的体会:“《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人们有很多解读。而我认为原因在于它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甚至包括嗅觉,使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此外饮食文化能够体现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承与创新,这部纪录片激发了人们对传统美食的回味,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也更加深化了公众的民族自豪感。”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副司长马永强深表赞同,他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做好传播关键是要深入挖掘并找到合适的传播形式,显然《舌尖上的中国》做到了这一点。他说:“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不仅是中国传统影视文化的成功表达和传播,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所带来的震撼力与冲击力,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它唤醒的是沉睡在我们内心的质朴和纯粹,唤醒的是家园感和故乡情怀,激发的是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成书关键:经济效益背后的社会责任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上海》……在某网上书店的搜索栏输入“舌尖”,一条条搜索结果映入眼帘。记者不能判断这其中有多少是借着纪录片的东风而面世,但来自光明日报出版社的消息是,当时有近百家出版机构希望得到同名书的出版权。


  在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看来,出书是出版人的责任。他说:“电视媒体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手段,与图书出版所具有的特定载体形式应当说具有很好的互补。在纪录片中,有人看到美食,有人看到传承,而我们看到的是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和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机会及载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镜头中的美食为载体,拓宽了中国文化的疆域,创造了传播奇迹。而我们将用图书特有的优势,更加深入地引导读者,通过延伸阅读,全面感受和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马永强认为从电视纪录片到图书出版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因为图书的形态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细细品味,并引发更加持久的思考,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贡献更多力量。“文字可以给人更多的深度想象和深度思考的空间,就事物的思索深入程度而言,目前没有一种形式能够替代深度阅读。”李湛军从另一角度对图书的优势进行补充。


  曾经有人说,文化越发达,人们的舌尖就越敏锐。如果这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将各种“盛行的舌尖”看做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当下的一种体现?正如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罗明所说——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图书,它们正在通过社会各个传播渠道和方式,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传播的障碍,让读者对蕴涵在美食中的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探索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159.html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