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纸磨坊文化

中国报告文学网

纸磨坊图书网

麒麟纪实中文网

麒麟文学网

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新闻出版业十年改革发展 当好文化产业主力军

发布时间:2012-09-03 09:47 作者:么么哒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要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深深感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在短短10年间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一个奇迹。


  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党的十六大对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部署:一是作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区分,二是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同的改革路径,三是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这些新突破澄清了长期以来以意识形态特殊性否定一般文化发展规律、以一般文化发展规律否定文化意识形态属性这两种模糊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所以,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党中央对文化建设有了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明确要求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把文化产业建设成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党中央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新闻出版业是加工、制造、销售、传播文化产品的行业,也是一个产业属性很强的行业。10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坚持正确导向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了出版传媒、发行物流、印刷复制、数字技术平台等产业,使其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图书、报纸品种和总发行量占世界第一位,数字出版产业占世界第二位,印刷业产能占世界第三位,我国的出版产品已经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既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巩固和扩大了思想文化主阵地,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有10万多家国有新闻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52家出版、报业、发行、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及印刷企业在海内外上市,新闻出版业“航空母舰”和战略投资者正在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民营印刷、发行、书业、新媒体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迅速成长,提升了新闻出版产业的实力。到2011年底,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已达30多万家,百万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流通,总产出达1.5万亿,营业收入1.46万亿,占了核心文化产业的60%,与2002年相比翻了三番,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继续深化对文化产业的认识


  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弄清楚。时至今日,有些人还说“文化就是文化,还有什么产业?”事实上,文化建设不抓实体,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大发展。文化就如活人一样,有“魂”和“体”,是“魂”和“体”的统一。“魂”就是精神、思想、价值观念等内容部分,“体”就是内容的载体、物质等产业平台部分,文化建设既要“凝神”,又要“强体”,没有强大的实体,“魂”就无所依附,也不能传神,文化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国文化产业兴起时间不长,人们认识上有局限是难免的。要调动一切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继续深化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在思想上形成更多共识。


  (一)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的强大支撑。文化有内容、精神和形式、载体两个方面,前者是软的,后者是硬的。拿新闻、出版作品来说,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一张好的新闻图片,不传播就不会产生影响,而要传播就必须有载体、平台、渠道这些硬支撑,报纸、刊物、电台设备、电视制作、互联网、手机等都是物质产品,都是重要产业。出版也是如此,内容创作出来了,必须要经过编辑、印刷,制成发行于市的产品,才能变成大众消费品,而制作、发行产品和互联网、终端阅读器等就是它的硬支撑,也是重要产业。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创意都需要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实体支撑、不能传播的文化作品,没有任何社会意义。中外事实都证明,通过文化产业做强文化才是真发展真繁荣。


  (二)文化产业是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文化产业是由文化产品构成的,文化产品是把思想文化内容固化在物质中的特殊产品,是固定的有形的,如书报刊、影视片、数据库等,产品和内容是分不开的。还有那些文化场馆,只要建在那里,它就会影响人们。与流阵地(如演讲、演唱)比较,固阵地长效作用强、影响大。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总是飘在空中,要用固阵地让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这必须是通过产业的发展、实力的壮大来实现。西方文化的强势就是因为它的产业是强势的、传播能力是市场化的,它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思想和专门的外宣机构,就是靠强大产业和优势产品,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文化产品,强化有影响的固阵地,这是一个战略性任务。


  (三)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美国公布版权产业(文化产业加软件、通讯)占国民经济的43%,这让全世界为之一震。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同样有着光明的前景。第一,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创造力强,发展文化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体制机制能够调动起人民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我们的文化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二,我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强,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扬帆猛进,平均年增23%,大大快于GDP的增长,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显示了它的发展潜力。第三,文化产业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支撑点。文化产业物质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知识资本多,是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民生经济的重要门类。第四,文化产业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中作用巨大。我国文化产品的总供给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总需求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一低一高”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第五,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结伴而行的,印刷术催生了第一次文化产业革命,声光电催生了影视业,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又催生了一大批新业态。当前的传播革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个动力用好了,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会升级换代,实现跨越,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一直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产业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如何当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我们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思路,正在努力地实践。


  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大前,要完成改革第一步——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培育合格的新兴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产业的基础。没有企业哪来市场?哪来产业?转企改制不到位,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就不会有文化产业。目前,第二步改革正在启动,就是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以“三改一加强”(进一步推进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为中心,培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集团,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文化财富的创造者、传播者。


  加快落实“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配套政策,用好用足国家和各地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争取发展专项资金、银企合作、引进外资、加大补助和奖励力度等方式,切实加大投入。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从实际情况出发,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对已经落实设计和资金的项目要抓紧开工建设,对已经通过论证但资金尚未到位的项目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对暂时达不到立项水平的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论证工作。


  大力拓展新闻出版产业跨越式发展新领域。加大新闻出版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发展数字出版、数字音乐、数字印刷、版权创意等产业园区和基地。继续组织好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印刷环保体系建设,加大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开发新业态、新产品。继续推动游戏动漫出版业、音乐出版业快速发展。完善改革发展项目库运行管理机制,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不断促进新闻出版科技创新。加快组织一批重大工程、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研发一批尖端技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出一批科技产品。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新闻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电子纸和新闻出版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自主研发。切实推动中华字库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国家传播平台及绿色印刷技术研发工程的实施,争取早出成果。高度重视行业标准建设,抓住我国自主研发的多媒体印刷读物(MPR)标准获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立项契机,加大研发、推广和宣传、应用,争取技术、标准方面的主导权。


  扩大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根据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取向,推动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积极支持并规范出版物电子商务,推动各种方式的出版物连锁经营和实体销售,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创新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开发特色消费市场,形成多样化消费方式和新的消费增长点。通过价格调节、财税优惠、政府补贴等政策,引导新闻出版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音像产品制造、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新市场。


  加大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投资政策要放宽,给民资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更多的机会。二是金融政策要支持,新闻出版总署已与国内所有大银行签订了金融支持的协议,每年支持的力度在几千亿人民币,解决发展的资金问题。三是财政税收政策要兑现,确实做到谁发展就支持谁,多给企业提供做大做强的条件。四是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政策要向优势企业、优质产品、优良服务倾斜。现在政策是明确的,问题就在于落实不够,企业的活力发挥不充分。用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这要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环节。


  总之,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全力以赴抓改革、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增效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269.html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