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术书做成市场书
发布时间:2013-04-09 10:54 作者:孔令飞
“把学术书做成市场书”是我的一个偶然想法,付诸实践也并不很困难,需要的是众多知识的储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良好的沟通能力,还有灵活运用的一点点小技巧。
2012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正在上班路上的我接到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周滢的电话,说近期他们完成了一部书稿,想与我沟通一下出版事宜。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国际一流媒体研究》由中央电视台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李舒东牵头编著,汇集了中央电视台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战略的相关研究成果,书中一些较为成熟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关于国际一流媒体研究的空白。
虽然做过不少学术书,但我总感觉《国际一流媒体研究》这本书还是有那么点不同:定位既要学术,又要“不学术”。为什么呢?作为学术专著,这本书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不学术”是指,中央电视台在电视工作者乃至广大普通百姓心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媒体领域又是普通读者关注度比较高的领域,而且这本书本身的可读性也很强。因此,这本书担负着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都可以读的双重任务。“把学术书当市场书做”的想法就此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浮现。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进行了书稿的编辑工作。
第一,在文字的加工上尽可能做到让读者“读得懂”。我对一些专业性用语在保证学术性的基础上尽量加以解释或添加注释。
第二,边加工,边总结特点、卖点。对于学术书,读者往往只关注自己研究的领域,而畅销书读者的涉猎面就广了。如果说书名抓住的是专业读者,那么有吸引力的卖点抓住的就是普通读者。我总结概括了本书的特点:其一,历史性。本书从早期主要发达国家媒体的国际传播探索、冷战时期的国际传播博弈、全球化时期国际一流媒体迅速成长3个阶段,描绘了国际一流媒体的发展历程。其二,全面性。本书通过纵向研究勾勒出国际一流媒体的共性特征和发展规律、横向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个性化的一流媒体研究视角和比较研究,使得读者能全方位认识国际一流媒体中存在的不同媒体属性和不同社会功能。其三,创新性。书中运用平衡计分卡SMART原则,提供了可以量化的系列指标。其四,前瞻性。本书学习借鉴国际一流媒体的落脚点是推动中国现代媒体制度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书中除介绍中国主流媒体的发展态势外,首次把省级媒体也纳入对外传播的新生力量。
第三,勤于沟通。与市场书的编辑相比,学术书的特性决定学术书的编辑往往与作者沟通较少。沟通不但能够解决书稿存在的问题,更能与作者碰撞出火花。作品就像作者的孩子,没有比父母更了解孩子的。随着与作者的沟通越来越频繁,一个个新的想法随之迸发。
第四,灵活运用编辑技巧。一开始看到书中的众多英文单词,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像往常一样加括号或者页下注,但加工起来我发现这些英文大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媒体,如CNN、BBC、CBS、NHK等,且出现频率很高,如果全部采用注释,学术书的读者很习惯,但会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最终我采用的是添加缩略表的方式,这样既遵循了图书出版规则,又保有了学术书的学术性,还能尽可能地照顾大众读者的阅读喜好。
“把学术书做成市场书”是我的一个偶然想法,付诸实践也并不很困难,需要的是众多知识的储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良好的沟通能力,还有灵活运用的一点点小技巧。借用我很喜欢的一本书《编辑人的世界》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的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既要精通书籍制作、行销、谈判、促销、心理学、政治、外交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