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中学》《我的中学时代》两本都读效果更加好
发布时间:2013-05-21 09:47 作者:孔令飞
图书公司纸磨坊《我的中学时代》新面世不久,虽然选题与傅国涌《过去的中学》类似,但因为涉及年代完全不同并且与《过去的中学》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填补了上世纪30年代以后的中学记录的空白,不妨将两本书配套阅读,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由阿滢编的《我的中学时代》(天地出版社2013年1月版)和由傅国涌编的《过去的中学》(增订本)(同心出版社2012年12月版),在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茫茫书海中显得特别亮眼。
阿滢与傅国涌均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上中学的时候“文革”刚结束不久,那一段岁月给了他们很大的影响。“老大学的书已经很多了,有关老中学的书却还很少见……”二人想要编一部有关过去的中学的书,以期给现在的中学办学一些启示。
类似的经历和独到的眼光,使这两位编者不约而同选择了编一本有关中学的书,产生了一种让人不由得直呼奇妙的默契,有趣的是这种默契不仅仅体现在选题的相似性上,还体现在时间的连续性上。
“自从晚清新学兴起、学堂出现以来,我们的中学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学历史不长,但两本书所收文章的时间段上,两位编者有着不同的选择。傅国涌所编《过去的中学》,主要年代集中在“扰攘不安的20世纪前半叶”,选择这个时间段的目的在于:我只是想看一看,过去的中学曾经走到了哪一步?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达到过一个怎样的境界?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看一看过去的中学生们,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在校的求知生活,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是如何展开的?看一看那些过去的中学老师,他们曾经怀抱着怎样的人生追求、知识志趣,而不仅仅为稻粱谋,不仅仅向学生重复现成的教科书?看一看过去的校长,他们的教育理想、人格风范,看一看昔日的校园,弥漫着怎样的一种空气,莘莘学子是在怎样的一种氛围中学习、生活和成长的?
也正因为书中文章作者的中学时代距今相对久远,因此许多文章都是选自已有的文献。而阿滢的《我的中学时代》有所不同。《我的中学时代》“一书的入选作者涵盖半个多世纪的各个年代,目录按作者出生年代顺序编排。”书中文章所涉及的年代与现在更为靠近,最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最迟在21世纪初年。因此,书中绝大部分作者仍然在世,所写文章也是特意为本书所写,显得十分珍贵。
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结构上的相似性使得这两部书虽出自不同的编者和不同的出版社,却有了特别的浑然一体感,放在一起阅读会更加适合。
将两本书放在一起看,从晚清的学堂出现伊始,到战火纷飞中的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意气风发,到“文革”中的教育混乱,再到新世纪初年的当代中学,这一百多年来的中学道路,通过这两本书就能了解个大概,可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详实的资料。
两本书所收录文章的作者,从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学者、作家,如胡适、茅盾、钱穆、冰心等,到当代著名的学人,如黄裳、来新夏、丰一吟、徐雁、阿滢等,都多有囊括,使得文字中所展现的中学生活,对如今的中学教育更加具有启发性。
如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中提到这样的往事:一次考试,出四题,每题当各得25分为满分。余一时尤爱其第三题有关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者。乃首答此题,下笔不能休。不意考试时间已过,不得不交卷。如是乃仅答一题……而余此卷只答一题,亦竟得75分。只此一事,亦可想象诚之师之为人,及其日常生活之一斑。
国学大师竟也有这样的往事,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但又不得不佩服其老师的大度与爱才之心。本来最多只能得25分的试卷,却因为老师的认真批阅与理解欣赏,竟多得了50分,如何能让人不感叹。一位宽宏惜才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无论什么样的中学时代,都不乏令人尊敬的老师和那许多年后回想起来依然闪亮的记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