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记者沉醉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2013-07-05 10:28 作者:孔令飞
7月2日的北京,天蓝云白,伊斯坦布尔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媒体之旅代表团成员看到晴空下的美丽北京,忍不住掏出相机拍照。
这一天,他们的首站是中国现代文学馆,著名作家李洱和其他工作人员早已在这里等候。李洱首先带领4位记者到文学馆内参观,李洱听到现场讲解员的解说词文学性太强,翻译起来颇为吃力,令外国记者一知半解时,便亲自当起了解说员。有意思的是,当在展示墙上看到李洱的照片后,几位记者才知道现场这位临时的讲解员本身是位知名作家。
参观结束后,著名作家格非、王刚、艾克拜尔·米吉提与土耳其记者一起进行了交流座谈。
“你们对即将举办的土耳其书展有什么期待吗?”得知几位中国作家将赴土耳其参加书展,来自土耳其《晨报》的记者易卜拉欣·扎西德·阿塔拉伊问道。
艾克拜尔·米吉提表示,他从未到过土耳其,但是曾经在保加利亚遥望过土耳其,对这个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国度充满着向往。格非回忆道,他曾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一同吃过饭,其间有过短暂的交流,希望书展期间能与更多的土耳其作家共同探讨文学与写作。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王刚则表示,奥罕·帕慕克作品中描写白雪的片段与他家乡的场景非常像,既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也让他对伊斯坦布尔充满了想象。
早上出发前,《自由报》文化专栏记者恰拉扬·恰维克就询问陪同的工作人员哪里有报刊亭能买到报纸。午饭前,当他看到吃饭地方的门口就有报刊亭时,刚下车就迫不及待地请工作人员带他去买报纸。大家疑惑,他不懂中文,买中文报纸做什么?原来,恰拉扬·恰维克想研究一下中国报纸的版面、版式,作为记者,他既要学习研究,也想留下来做个纪念。
下午,几位记者来到中国社科院西亚非研究所与研究土耳其的学者进行了交流。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他们详细了解了出版社此次参加土耳其书展的情况。
代表团在中国的行程紧张而充实纸磨坊。为了看一眼故宫,当天下午4位记者曾一路小跑,终于赶在故宫门票停售前一分钟买到了门票。顶着炎炎烈日,他们用相机和手机不停地拍照,北京的每一个地方都吸引着他们的无限热情。
听说晚餐有面条,恰拉扬·恰维克做了一个非常夸张的表情,表示很期待。原来,他经常在很多电视剧、电影里看到中国人吃面条的场景,看起来就觉得特别好吃,在土耳其他也到中国餐馆吃过面条。看着碗里的汤面,他感到很奇怪,因为土耳其的面条是没有汤、类似炒面的做法。另一位驻北京的土耳其记者提醒他,加一些醋会更好吃。然而,放了一勺醋后,他又加了很多酱油,并开心地说自己喜欢吃酱油。中国工作人员告诉恰拉扬·恰维克,他提前进入数字时代,学会“打酱油”了,引得众人大笑。当翻译告知恰拉扬·恰维克其中缘由之后,他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