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有助提高图书编辑的能力
发布时间:2014-01-20 11:34 作者:
图书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长期的经验累积,需要不断有所发现和体悟,才能有所提高。能否在青年编辑正式工作后,结合工作中碰到的真实问题,继续给予切实帮助和指导?能否贴近他们好学爱问的特点,举办一些形式丰富、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每月举办一次“编辑沙龙”是个不错的形式。这是3年前中国书店出版社推出“编辑沙龙”的初衷。
和许多拥有数十年、上百年发展历程的出版社一样,上海书店出版社也走过了一个甲子的风风雨雨。值得庆幸的是,第一任经理俞子林老先生依然健在,给大家讲那些“过去的事情”。有青年编辑感慨地说,这是“我进社十年来头一回系统地了解社史”。
对编辑来说,编校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然而还是会陷入“无错不成书”的怪圈。在谈到新书出版时,纸磨坊不少青年编辑的第一感受,往往不是兴高采烈,而是诚惶诚恐,生怕仍有差错潜伏在图书的某个角落,给读者带来不快。为提高编校质量,我们请来沪上著名的“咬嚼大师”金文明老师,年逾古稀的金老师一边打开一本本夹着浮签的书页,一边操着吴侬软语说:“这里,朝代的年号错了,这里,诗人的别号错了……”真叫青年编辑大开眼界,又胆战心惊!这些差错竟然如此容易产生,又是如此难以发现!
应该说,让青年编辑快乐工作、快乐学习,更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提高对工作满意度,增强对企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是举办“编辑沙龙”的另一初衷。为此,笔者认为“编辑沙龙”对建设学习型编辑团队有以下帮助。其一,工作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建设学习型编辑团队,意味着工作不仅仅只是付出,一个人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完善。其二,可以共享企业文化。学习型编辑团队倡导成员间的交流与共享,信息必须在成员间分享,新的创意必须在团队内迅速传播,最终呈现为一种共识和规范,嵌入团队的“记忆”之中。哲人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其三,反思是重要的学习。每一次“沙龙”,都是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一次反思,因为是自觉的,也就更容易被接受。反思是一种审视,让我们拒绝重复性的错误;反思能产生激励,面对挫折不会气馁,面对成功也不会自满。经常性的反思使人拥有更多的智慧,理性的反思会使思路更加清晰。从这一意义上,反思是一种品格。
相关阅读推荐 《90‘s不为乌合不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