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纸磨坊文化

中国报告文学网

纸磨坊图书网

麒麟纪实中文网

麒麟文学网

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关于建立新闻出版业低碳产业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2-07-17 10:05 作者:萧明

  

第二,纵向框架


  按照一般新闻出版产品的生产流程,涉及编辑、出版、印刷环节、物流、零售等环节。


  1.以采编数字化、无纸化实现内容制作环节的节能减排


  对新闻出版产业来说,虽然在内容采集、编辑环节,节能减排的意义不大,但是由于此环节具有较多的从业人员和较长的编辑加工周期,加上我国出版业管理成本较高,现代化办公正在提高报刊社、出版社的能耗、物耗。必须号召从业者在采编活动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升油。在节能降耗的同时,推进思想观念转变,形成低碳企业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推进低碳制版


  在平面出版中,数字印刷和印前数字化技术是核心,其中CTP技术是印前数字化的关键技术。CTP技术将RIP后的图文信息直接输出到印版上,去掉了作为中间环节的软片,减少了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废液的排放,也减少了紫外光对人体的伤害和对空气的污染。目前不具备CTP条件的印制企业,应提倡使用无污染的胶片及显影液,并应过渡性地推广干片成像技术。


  3.倡导再生纸印刷在新闻出版业的应用


  对于书籍的消费来说,最大的碳排放应该是纸张的使用,进而导致对森林砍伐。可喜的是,新闻出版业也开始使用再生纸。当前,在我国排名前30名的造纸厂中,就有5家生产再生印刷纸,价格虽高但并不昂贵。


  2008年8月,用再生纸印刷的图书《阿米》上市。这本书用再生纸印刷、首印5万册。据测算,等于挽救了313棵树,节约了11000千瓦时电。据统计,出版业90%以上的环境影响来自于纸张的使用。如果我国整个新闻出版业都使用再生纸,一年将会挽救1亿棵树[6]。随着造纸技术的提高,再生纸的应用将愈来愈广。


  4.鼓励使用“低碳”耗材


  印刷耗材包括油墨、润版液、定影液、封面膜等。据研究,仅油墨的碳排放量就占印刷过程中碳排放量的5%左右。作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印刷业,要实现“低碳经济”,必须开发新的绿色环保的耗材。


  油墨中挥发性有机物VOC,重金属铅、铬、汞等元素均对环境形成了严重污染。应推广使用无污染的新型油墨,如紫外光固化油墨、水性油墨、水性UV油墨、植物油油墨等。紫外光固化油墨,无VOC或其他有害物质排放;水性油墨以水和乙醇为溶剂,VOC排放量极低。应推广使用水性涂层、覆膜采用水性膜,减少污染。


  5.推广清洁生产,实现低碳印刷工艺


  即在印制和运输过程中,避免气味、噪音、废料等的产生,不对读者、卖场、客户、周边社区环境和各相关方造成环境危害。印刷企业生产工艺和材料涉及面广,能耗和污染突出。印刷行业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印刷加工生产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有害环境和劳动者健康的化学药品、有害溶剂和黏合剂等,并将降低生产能耗和材料的消耗。采用数字印刷技术,印前系统生成的数据自动地传输到印刷机上,减少试印纸张的用量,降低能源消耗;大量使用数码印刷技术等。


  6.通过发展低碳仓储、低碳运输,促进报刊、图书物流的低碳化


  我国的新闻出版单位规模小、单体分散,进而导致发行难以形成规模,发行密度、投送密度低,仓储利用率低,车辆满载率低。所以单位能耗大、碳排放高、成本高是必然的。


  发展低碳报刊、图书物流,首先应降低新闻出版产品运输的空载率。据统计,我国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超过55%。关键是提高储运的信息获取和管理,确保绝大部分车辆满载。其次,建设绿色报刊、图书库房。有关企业应把闲置用地和厂房改造为清洁、环保、高质量的物流配送设施,采用节能灯具、促进自然通风。再次,采取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仓库的利用率。通过电子标签等手段,实现图书仓库管理的高度智能化。货车驶入,通过对电子标签的扫描,货物被卸下后自动分配到仓库的指定位置,并且自动与出货通知单进行匹配,降低盘点成本。


  7.通过节能化改造,建设低碳报刊、图书卖场


  图书卖场,无论是图书大厦,还是一般性的中小门店,低碳环保都很重要。首先,应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减少空调、电梯系统改造为节能模式。其次,注重发展图书、报刊的网上销售、网上订阅。


  三、新媒体背景下构建低碳新闻出版体系的技术途径


  从资源损耗、节能减排的角度,数字化出版的确是一种低碳出版模式。其最大的环保、低碳价值在于其不需要纸张、耗材、物流、门店这些高能耗、高排放的物资和环节,对森林、大气圈的破坏较小。在关注其快捷、海量、价格低廉的同时,我们更关注的是低碳排放的环境价值。目前,数字出版的几种载体形式各有特点:


  1.手持阅读终端。手持阅读终端尤其是电子阅读器,被读者看好的是其便携性、海量存储和随时更新特点。据相关研究机构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电子阅读器预计销量将突破350万部,销售营收将实现28.49亿元。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IT厂商、内容提供商等都在力图分食电子阅读的蛋糕。作为出版业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出版形式,潮流无人能够抵挡。其对纸质产品的替代将大大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网络在线出版颠覆了高碳印制、发行方式。网络读者的增多,使得网络在线出版方式成为了一种行走在灰色地带的巨大的出版力量:无需纸张,无需油墨,不产生噪音和温室气体,也无需对森林的砍伐。说其行走在灰色地带,是因为互联网原创出版毕竟没有法定的出版行政许可。2004年10月,盛大收购起点中文网后,商业资本开始进入出版业,付费阅读的赢利模式开始明晰,也使得这一低碳出版方式得以生存和发展。


  3.数据库出版方式。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细分读者市场,行业新闻媒体和教育、专业书刊出版,适合采用数据库模式。同方知网目前已拥有8400种期刊、1000种报纸的内容和6万余篇博士论文、40万余篇硕士论文、67万篇会议论文[7]。很难计算这种出版方式究竟使得造纸行业少砍伐了多少森林。


  4.工具书在线。工具书的在线,使得文本变成了在线的共享软件。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在线涉及了与操作系统提供商、门户网站、电信运营商、聊天工具平台、搜索引擎的合作,也决定了其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多样性。


  5.按需印刷业务。按需印刷直接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码印刷、装订,对环境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了用多少印多少,真正的“零库存”、“零退货”,从而节约了资源、能源。


  6.网络图书馆模式。将纸介质内容,利用数字化形态的优势,通过图书馆的交互性、检索能力、关联能力,最大限度地表现数字内容,并使任何读者在任何时机、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内容,实现精神财富的共享,实现对能源、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另外,在线交互式学习软件、远程教育,也是一种广义上的数字出版,和传统的纸质出版相比,都在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减少了对纸张、耗材、运输燃油的消耗。


  四、新时期建立低碳新闻出版产业体系的政策途径


  低碳新闻出版,关注点在于长期的环境价值,注定了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政府。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读者和全社会广泛参与方式,促进新闻出版产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确立低碳新闻出版产业政策激励机制。国家对新闻出版及相关产业行业,应以低碳经济指标予以规范,使设备能耗、生产工艺、生产排污、产品标准等符合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循环回收的要求。对于率先使用低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新闻出版单位,应予以税收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的优惠。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向社会推进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


  2.全面推进技术进步改造的投入机制。新闻出版业是现代技术应用十分活跃的前沿之一,推行低碳出版,技术改造投入非常重要。新闻出版业作为“十二五”大力发展的低碳产业,政府应扶持新闻出版业在媒体形态、技术手段、营销手段等方面加强技术改造,使新闻出版业的内涵丰富、外延扩展、产业链不断延伸。同时推进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增强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鼓励银行加大对新闻出版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进业外资本,引导风险投资,推进所有权多元化,化解新闻出版行业在低碳发展中的资金困境。


  3.建立新闻出版业的中国低碳标准,确立图书、报刊产品的低碳认证机制。政府应开展低碳图书、报刊产品认证,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阅读消费环节参与到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目前,国外倡导在印刷业推行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和OHSAS18000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并有再生纸FSC认证、AFF认证、可持续林业倡议(SFI)等。我国的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完全有能力创立本土自主的认证体系,增强我国在标准制定和输出方面的竞争力。国家在报刊、图书、耗材的进出口许可中,应强制推行我国本土标准,增强我国在低碳产业中的竞争力。


  4.通过适当时机,引导新闻出版单位参与碳金融和碳交易。碳交易是基于减排成本差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国际间和我国都已建立了碳交易所,并已制定了自己的碳排放和碳交易的《熊猫标准》。作为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环节的出版单位,都可以参与碳排放指标的交易,把节省下来的碳排放指标转化成真金白银。据预测,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将分三步走[8]:从2005年到2010年是“碳项目市场”,以确立CMD清洁发展机制为主;2010年之后将标准化、商品化,形成碳商品市场;若干年后将出现“碳期货市场”、“碳金融市场”,即证券化、金融化的市场。希望我国的新闻出版单位在中国碳金融、碳交易的发展进程中真正有所作为,拥有低碳技术者未来将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宏观的环境效益也将转化为微观的经济效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127.html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