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纸磨坊文化

中国报告文学网

纸磨坊图书网

麒麟纪实中文网

麒麟文学网

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出版界掀起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热潮

发布时间:2012-09-17 09:40 作者:孔令飞

  

编者按 即将召开的十八大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向十八大献礼,出版界掀起了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热潮。不少出版社积极策划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相关优秀选题和作品,经过严格评选,其中有80种入选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十八大重点图书选题。这些选题部分已经出版,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本版将分期刊发迎接十八大部分重点图书书评,以期为读者作深入推介。

 

 

风雨兼程的航行

□乔亮

亚丁湾,一个多么神秘的地方,那里有广袤无垠的大海,有古老传奇的阿拉伯族裔,更有波诡云谲的海上风云……军人眼中的亚丁湾又是什么样的呢?读过《在那遥远的亚丁湾》,这个让人心生向往又不免惧怕的地方在军旅作家丁小炜的笔下变得真实可感。

作为中国海军舰队亚丁湾护航行动的亲历者,丁小炜以朴实冷静的笔触,记述了中国海军这次伟大的行动,也描绘了一个军人眼中的亚丁湾。作者与护航舰队的官兵一起度过了5个多月惊心动魄的海上生活,通过与护航官兵的深入交流和敏锐细致的观察,捕捉到一个个护航行动的精彩瞬间,经过了时间的洗涤和思想的沉淀,最终完成了一次风雨兼程的航行。

《在那遥远的亚丁湾》图书发行图文并茂地描绘了亚丁湾独特的风土人情,更给予了中国海军护航舰队的指战员多角度、多层次的呈现,以丰富翔实的事例、广博细致的资料、生动饱满的人物塑造了中国海军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军人是不惧艰险、坚韧不拔的最可爱的人。这本书会印证你对军人既有的印象,也会增加你对新时期军人的了解。他们不仅是浑身是胆、铁骨铮铮的硬汉,也是多才多艺的“音乐家”,文笔畅达的“小作家”,也有深挚的夫妻情、儿女情,也会打去越洋电话浪漫求婚……正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远洋亮剑,在那片危机四伏的海域创造了历史!

书中充满诗性的文字,是对护航官兵海上战斗生活的真实描写,也是军人们丰富内心的情感记录,是一部为中国海军唱响的颂歌,更是关于未来中国海洋战略的理性思考。

丁小炜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年8月出版

 

 

中国道路与模式

□黎晓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探索找到的一条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中国近现代170多年历经各种磨难而确立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而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梳理和探究,一直是我们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受《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此种分析事理方式和途径的启发,湖南人民出版社忽然灵光一现:何不以目标与路径的分析方式,来研究中国这100多年以来的近代化历程呢?在拜见并求教于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之后,于是便有了现在的《中国发展道路》。

《中国发展道路》以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的研究体例,主要从思想、主张、方案、政策及实施等方面,薄古厚今地论述了1840年至今,全球现代化背景下,肩负振兴中华民族特定使命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求历程。通过中国近现代史上各阶级、阶层和主要党派思想主张的目标追求和方案政策的路径实践的具体阐述,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最终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与正确性。该书内容和章节设计合理,历史脉络清晰,叙述重点突出,论述科学合理,政治导向正确。尤其是下卷设计新颖,有问题、有论证、有观点,便于广大读者把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历史主线。

《中国发展道路》是国内学术界首次以目标与路径选择研究分析的论述方式,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的重大课题,较具体例创新性。同时,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是近两年来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以目标和路径的选择为切入点对这一探索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和客观诠释,历史地展现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求过程,可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正确性,同时对全球现代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不无启示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十八大召开之际出版此书,有助于坚定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有助于坚定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和必然性的信心,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与落实。

武力 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年8月出版

 

 

科学把握当前“三农”发展历史方位

□原志华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沿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成功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从农业合作化起步的;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可以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在追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三农”问题摆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

那么,如何评价我国“三农”发展的现状与成就?如何把握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历史方位?我想这是所有关心中国发展前途的人们都会关心的问题。最近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黄金十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轨迹》一书,围绕党的十六大以来出台的九个中央“一号文件”等重要文件,以时间顺序展开,深入解读、深刻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党和政府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路与政策路径,较好地回答了这样的问题。

熟悉“三农”发展的人们中,可能有的对“三农”发展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并不同意“黄金十年”这样的提法。该书对此作了中肯的分析:这十年是一个历史的终结者,它终止了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把困扰农民的负担加重问题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十年更是一个历史的开创者,它提出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出台了九个“一号文件”,全方位强化“三农”的核心地位;它构筑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开启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它实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举措……这十年还是一个历史的建设者,它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把重点和着力点都放在农村;它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它强化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它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首次实现了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研判当前的形势,我们必须看到,从农民物质财富的增加、农业生产能力的加强、农村社会的稳定等方面来看,‘三农’发展总体上处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期’。”

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黄金期”?该书鲜明地提出,改革创造了“三农”发展的黄金十年。该书的导言中有这样的精彩论述:“有人曾经感叹,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有人曾经焦虑,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革都以减轻农民负担始而以加重农民负担终;他们在盼望改革与担忧改革的痛苦中纠结,在‘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的宿命中挣扎。唯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改革当做一个为民谋利的巨大工程,当做一个不断超越的发展进程,当做一个自我完善的砥砺过程。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眼里,改革永远不设终点,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永远是进行时;改革永远与民心相顺应,永远与实际相连接,永远与时代相呼应。也正因为此,改革虽有坎坷但始终一路向前,改革虽有阵痛但始终以利民为归,改革让民富国强,改革让生活更美好。”如此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大气磅礴的阐述“三农”发展与改革关系的文字,可以说难得一见。

读了该书,使我们能够了解,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三农”发展迈出了坚定步伐,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始终秉承不断改革的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的斗志,中国一定能够不断书写“三农”发展新的华章,不断创造“三农”发展新的黄金时代,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进!

唐园结 孙林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年9月出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选择

□张忠兰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一种能够对人类作最大贡献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负担太重,因为这是为一切人而牺牲。”2012年4月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与贵州人民出版社联袂推出的《他们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全书通过100位出身不同、道路不同、经历不同的人,不论是从主义、信仰、理想、希望、道路、革命来构建自己的价值取向,还是从大义、光明、事业、友谊等来表述自己的目标诉求,都共同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客观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的选择,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事业的选择。

本书辑录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刘少奇、陈云、董必武、蔡和森等早期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感召之下纷纷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程;记载了邓颖超、李先念、徐特立、恽代英等老前辈们不受任何艰险和坎坷阻挡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的大义凛然;涵盖了任弼时、瞿秋白、周恩来、李达、李汉俊等先进分子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复兴中华在道路选择上进行的艰辛探索;记叙了朱德、陈毅、谭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选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的艰难经历;描写了林伯渠、吴玉章、罗荣桓、叶挺、刘伯承等先进分子经过比较选择最终认准“中国共产党是拯救中国的希望所在”的赤诚之心;还有彭德怀、何叔衡、邓恩铭、彭湃等因为理想而不在乎一己的名和利、选择真心实意地为工农大众谋福利的高尚情怀;描述了宋庆龄、张澜、沈钧儒、何香凝等爱国民主人士毅然放弃中间道路走出黑暗的国民党统治区、走进明朗的解放区的坚强意志;还有傅作义、蔡廷锴、陶峙岳、程潜、张治中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高举起义大旗而“跟随共产党走光明之路”的坚强决心;记载了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李四光、钱三强、钱伟长等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奉献精神;载述了斯诺、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白求恩、马海德等外国进步人士在中国参加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颂扬了他们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革命情结和深厚友谊。全书通过对家庭不同、出身不同的100位主人公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波折和坎坷经历的详尽描述,告诉我们:选择是一种成熟,是一种智慧。

此书集历史的厚重与生动的笔触为一体,用“接地气”的叙述方法,着重讲述主人公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他们做出“选择共产党”这一决定时的时代大背景和周围的生活小背景是什么?是哪些人、哪些事件影响了他们,促使他们选择了共产党?他们每个人在思想上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本书主要围绕这些问题,来重温他们的入党故事、人生选择和政治决断。

全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通过若干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选择故事,围绕“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这一宏大叙事主题展开,对这一宏大主题不是空洞抽象、苍白无力的说教,而是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解读。书中一个个主人公的人生选择,既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革命和发展的演进过程,同时又展示了他们选择的成熟与智慧。

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共产党凝聚了一大批忧国忧民,有理想抱负、不怕牺牲的爱国志士。他们不爱财,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只播种,不收获,始终捍卫心中的主义,追求不变的信仰。他们之中,很多人没有看到胜利的一天,没有机会实现个人的富足,没有机会论功行赏,也没有机会返回家乡光宗耀祖。正是秉承信仰,让他们可以抛弃一切,义无反顾。他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理想最容易破灭的年代,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创下了一片属于人民的天空,这种精神意志多么难能可贵。

全书通过100位主人公选择加入、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告诉我们:选择的重点在于探索,在于追求;同时也意味着放弃,意味着背叛。

刘金田 毛胜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2年7月出版

 

 

不懈地传播市场理念

□冯冠军

对张维迎先生的争议一向颇多,但他本人对市场的坚持却始终如一。《什么改变中国:中国改革的全景和路径》是北大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近几年的访谈集,字里行间透着对市场、对企业家和对产权的坚信与渴望,虽背几十载骂名,依然故我,甚至更加坚定,不懈地向大众传播市场理念,期待中国的改革能够继续下去,能够更快些,期待再用30年的时间中国可以全面完成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有若干不足,但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究竟是像有些外国人和有些中国人所认为的政府高度干预和国有企业主导的结果,还是作者所认为的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体制,政府管得越来越少,国有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小?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该书分析了中国改革30年的成功之道,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改革的出路与方向。

随着张维迎揭开的中国改革史,上述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中国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的全能政府开始的,随着改革深入,政府管得越来越少,国有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小。所以,中国能有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并不是像很多人所解读的政府管得多和国有企业比重大,恰恰相反,政府高度干预和国有企业主导反而是官员腐败的温床和破坏市场游戏规则的主要原因。

这是中国的改革历史所昭示给我们的。因此作者疾呼:政府部门要坚定对市场的信心,遇到问题最好用市场的方法解决,使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用反市场的办法。现在动不动就限价,这不仅是反市场的,也是反贫困社会下层人民的,骨子里反映了一种对市场的对抗,这跟改革开放前搞计划经济强迫农民去低价卖东西是一样的。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部门尊重民意固然正确,但政府应该有自己的理念,更多依赖科学方式,科学思维。

面对国企的高歌猛进,政府强力干预的改革回头路,如何重启中国改革之路,再现当年改革决心?作者给出了他心目中的答案,不但社会需要有正确的理念,而且还需要有担当的核心领导人。改革开始前20多年,各部门不是没有利益之争,只是当时领导人的理念战胜利益,虽时有挫折,仍然坚持市场改革不动摇。当前能否重启改革,实质上还得依赖于理念能否再次战胜利益。有正确信念,通过推动改革在历史上留下功勋的领导人很难预期,但正确的理念总是可以传播的。

这本书便是张维迎先生借助凤凰卫视、《经济观察报》、网易财经等诸多媒体的采访,传播他的理念。作者希望他的市场理念、企业家理想的理念和开放社会的理念能够被更多人所接受。

张维迎 著

中信出版社

2012年7月出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310.html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