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中国——三十集多媒体汉语中级教程》
发布时间:2013-06-05 10:14 作者:孔令飞
图书公司纸磨坊“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自古而今,中国就不乏有关学与习,师与生,知与行的至理名言,其中的“知”与“行”又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命题。《尚书·说命》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荀子·儒效》有:“知之不若行之”。到了明代,更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又号“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旨在反对程朱理学的“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当前,汉语和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空前广泛地传播,为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江西鼎文多媒体有限公司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联合推出了一套大型情景剧汉语学习读物《行知中国——三十集多媒体汉语中级教程》。
什么是《行知中国》?或者说,与众多的对外汉语教学读物相比,《行知中国》有什么特色?
首先,《行知中国》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加拿大留学生唐雅在北京留学,借住在林如松教授家,引出了一系列的故事,虽不是大片,但是有趣、好看、长见识。全剧共30集,每集平均12分钟左右,每一集又分为三幕。故事以唐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全景式地向学习者展示了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中国家庭生儿育女、买房置业等各方面,故事情节生动,口语地道,情景真实,表演自然。
其次,《行知中国》又是大型情景剧汉语学习读物,包括DVD视频光盘6张和图书6册,可以作为汉语准中级听力课或视听说课的辅助读物,适合教师选用,与传统中级汉语学习读物相比,课程会更生动、更有效也更受欢迎。关键是授课教师要研究如何使用本读物来辅助教学,从而摸索出精讲多练,提高效率的新教学模式。读物中的语言注释和练习可供授课教师参考,也可以作为补充讲解和练习的内容。同时,《行知中国》每张光盘除包含一集的视频内容外,还都有独立的汉语拼音和汉字学习模块,具备丰富的学习功能和互动功能,也适合学习者自学使用。
最后,《行知中国》全部采用高清数字设备拍摄,画面清晰流畅,也适合电视台选用作为连续播放的汉语学习节目。近一两年,视频节目的网络传播有重大突破,目前,主要是网络视频新闻、游戏、大片,教学的视频在网上也已有流传,《行知中国》类的语言教学情景剧是视频网下一步的重要选择。
除了上面的三点特色之外,《行知中国》的最与众不同之处,是其创意,或者说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行知”一词的流布,更与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有关,他乳名和尚,学名文濬,后改名为陶知行,可见他接受阳明学派的“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的反传统的先进思想之深。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更进一步信仰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共和精义》,而后留学美国,先后在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大修读市政和教育行政,师从盂禄、约翰·杜威、康德尔等著名教授。他在杜威的实用教育理论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等口号,形成“生活教育理论”。可见他已经从实用教育的角度,开始了由“知行”到“行知”的转化,字序之变,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教育哲学、教育思想的诞生。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34年,43岁的陶知行,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正式再次改名,这就是陶行知。1945年他发表英文论著《全民教育》,更提出来一些今天看都是很新进的“民主第一”“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等指导原则。我认为:面向海外汉语学习者的《行知中国》,以及相关的“行知软件”,在定名上是有深刻含义的。
1946年,陶行知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5岁。他的去世不仅震惊中国,也震惊了世界。临终前,周恩来握着他的手说:“朋友们都要学习你的精神,尽瘁民主事业直到最后一息。”延安、重庆、上海等地,分别举行追悼陶行知的活动。毛泽东亲笔题写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题词“万世师表。”何香凝题词“行知先生精神不死。”在国外,美国教育界名流和中国留美学人,在纽约举行追悼大会,杜威和冯玉祥担任大会名誉主席,杜威、克伯屈等介绍陶行知的生平。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及香港同胞,也都举行了追悼会,表达哀思。
我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和教育实践首先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是对国际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我们对陶行知先生最好的告慰,就是贯彻先生的“行知教育”理论,推进中国的“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的社会进程。同时也要帮助世界上一切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朋友们,真正地行中国且知中国,行中国而知中国。《行知中国》正是这样做的。
有了《行知中国》,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行知中国》的教学试验、模式、方法、体系、效果,也需要“行且知,行而知”,人类的教育事业要始终沿着“行知”的路,不停地探索、试验、总结。
让我们以先生的话作为结尾:“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要我们行不废知,知不废行,以行促知,以知促行,行且知,行而知,坚持下去,必有所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