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区域文化设施分布不均
发布时间:2013-07-16 10:17 作者:孔令飞
核心区域的文化设施分布较不均等、公共文化服务种类较为单一、基层文化场馆资源出现闲置或摆设的局面……昨日,广州大学与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编的《广州蓝皮书·文化》发布,其中广州大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2012年广州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对广州的公共文化场馆的不足进行了研究。
越秀区部分居民文化资源触手可及
“越秀区人口占比并不算最大,但文化设施扎堆,它集中了中心六城区56.6%的公共文化场馆。”《研究》指出,中心六城区的文化设施布局失衡,一些居民“触手可及”文化资源,而其余片区的居民对一般的文化场馆却难睹“真容”。
通过比对六个中心城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与黄埔区)主要文化场馆的数量以及各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可以发现文化设施的空间密度相当悬殊。公共文化设施与人口总量的比例从越秀、荔湾、海珠、黄埔、天河至白云区渐次递减。
统计数据显示,人口115万人的越秀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有64座,平均下来,每万人拥有0.6座文化设施。
而人口222万人的天河区只有13座、人口155万人的海珠区只有15座,纸磨坊人口89万人的荔湾区只有10座,人口45万人的黄埔区、人口143万人的白云区分别只有4座和7座。
边远地区文化设施受冷落
另一方面,就算一个区内,部分区域出现集多种文化设施于一处的文化中心广场,在形成强大的文化设施聚集效应的同时,也冷落了边远地区,不能大范围调动群众的文化学习热情。
例如,位于珠江新城的花城广场临江北岸,具有独特的景观优势,是集图书馆、博物馆、歌剧院及休闲娱乐一体的文化广场。但是,由于花城广场处于商务、行政写字楼之间,进出文化场馆的主要是观光游客,他们大多并无意于经常性使用图书馆与博物馆。
此外,目前花城广场配备的公交设施只有旅客自动运输系统(APM),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辐射力大打折扣,使其观光休闲性有余而文化实用性不足。
《研究》认为,无论是旧有,还是新建的文化场馆布局,文化设施偏重于集中建设的发展模式,虽然大规模的文化中心能迅速发挥集成、驱动作用,也会给城市的文化旅游带来不小的吸引力,但在文化服务的覆盖均等方面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偏爱”一方而不及其余的局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