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读者逛上海书展
发布时间:2013-08-16 10:44 作者:孔令飞
8月14日早上9点,上海展览中心大门一开,第一批涌进书展的八成是老人。仔细观察,会发现上海的老人大多身穿白色衬衫或背心,干净得体,还有些老人拄着拐杖,脚下穿着皮鞋。和“讲究”的穿着相称,他们对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和执著。
在组委会设立的服务处,取导览图的人进进出出,一位70多岁的身材消瘦的老人却在那里待了很长时间,他一直在和志愿者用纸笔交流。由于听力微弱,他偶尔说出一句简短的话时,声调很高。老人从兜里掏出几份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用纸笔告诉志愿者,他想找报纸上介绍的书,《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看到,这5本书大多是健康养生方面的。
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的志愿者季肖邦领着老人去了多个展区,由于有的书不知是哪家出版社出的,有的是几年前出的,十分难找。老人看了眼手表,10点了,他在纸上写下一句:“侬忙侬的,我还是自己慢慢找吧,十分感谢!”小季也告诉他“那侬当心”。一个小时后,在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狭小的展区里,老人花5元钱买到一本保健书籍,虽不是报纸上看到的那本,但看得出,他也有一种得偿所愿的喜悦。
世纪出版馆如潮涌动的人群中,有两位行走缓慢的老人,乍看是一对默契的老夫妇。下楼梯时,他们由并排而行,变为前后排队,抓着扶手一层一层往下挪步,靠在扶手边的读者纷纷给他们“让路”。蒋慧英告诉记者,她今年78岁了,同行的并不是她的老伴,他们都是中华职业学校的退休教师,这几年自发成立了一个读书小组。“我们每年都来书展,而且都是第一天上午就来,今天主要是为了找两本读书小组要讨论的书。”
8月15日,与书展首日相比,来逛书展的学生陡然多了起来。设在中央大厅的中国出版集团馆是人气最旺的展区之一。在这里,记者发现,与想象中老人热衷于保健、书画、领导人传记,学生买名著、科幻作品,而摆在展区边沿的小众学术图书少有问津完全不同的场景时刻都在上演。一个穿着短裤拖鞋、皮肤黝黑的男子逛了一个小时,买了两本三联书店出版的墨绿色封皮的小书。这位名叫王连海的读者说:“我喜欢毛笔字,也喜欢诗,所以选了启功的《论书绝句》和朱光潜的《诗论》。”两位中学女生买了颇具学术味的“世界历史文库”中的几本。
在东道主世纪出版馆,与大红色调的张扬设计形成反差的是,不论是所陈列的出版物,还是环绕它们的读者,身上都洋溢着一种细腻的海派风情。纸磨坊一对年轻情侣在各家出版社展台徘徊了很久,一起买了《古文观止》《第二性》《去中国的小船》等几本风格迥异的书。
在儿童读物展区,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小兄弟,各自挑了《太阳神的囚徒》和《货舱里的黑幕》。“外婆,人家说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只卖全套的,可我只想买一本。”其中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有几分不高兴地说。林女士告诉记者,两个外孙开学就上五年级了,他们最爱看书,平时也常带他们去上海书城。“今天外面热得不得了嘞,可他们就像过节一样,不晓得热也不晓得累。”
这些读者、这些镜头,只是在书展上恰好看到的。身处其中,记者深深地感到,书展的主角不是受邀前来的名家,也不是各类主题活动,而属于那些爱书追书的读者们。
相关阅读推荐 《身心合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