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作家面对面:乡土与流亡
发布时间:2013-09-02 16:46 作者:
第2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德国柏林文学之家(LCB)于8月30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共同举办了题为“乡土与流亡”的中德作家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嘉宾是中国著名作家李洱与获得德国国家图书奖的人气作家乌尔苏拉 克莱谢尔,他们就文学创作、乡土、流亡等主题展开精彩对谈。对话中两位作家分别向受众介绍了他们的小说——被翻译成德文出版的李洱作品《花腔》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乌尔苏拉 克莱谢尔的小说处女作《上海,远在何方?》。
两位作家的作品《花腔》与《上海,远在何方?》所体现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值得称道,纸磨坊他们在创作时,都不仅深受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原型触动,将其塑造成文学形象,更是把作品的背景拓展到了更加深远的社会问题之上。李洱将历史与个人相互创造、相互生发的大喜剧,历史与个人相互漠视、相互愚弄的大悲剧融于这部作品之中。他向受众介绍到:“要说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相,那么此时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就是真实。一分钟之后,它就成了回忆,当我们拿起笔去记录的时候,就已经免不了要丢三落四了,要添油加醋了。”
乌尔苏拉 克莱谢尔的小说处女作《上海,远在何方?》,将历史事实与艺术想象融于一体勾勒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流亡上海的全景图像,描绘了一个既遥远又熟悉的流亡者世界。这本书是一部基于大量文献、材料与采访所创作出的作品。克莱谢尔女士很早就开始关注当年从纳粹德国流亡上海的犹太人的历史。1980年,她第一次到上海结识了一位当年流亡到上海定居的犹太女性,获得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这几十年间,她翻阅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回忆录,采访了许多尚健在的流亡者及其后人。1992年,克莱谢尔再次来到上海,又亲临实地考察了那些残存的流亡遗迹。正是这些丰富的资料使克莱谢尔于2008年完成了这部《上海,远在何方?》。
中国作家李洱与德国作家克莱谢尔的成长环境大相径庭、文风与创作基调又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对于创作的选材、角度的选取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社会的观察、对历史的责任感也如出一辙,他们以其精妙的作品和精彩的对话,给中德文学交流增加了新的光彩。(图/文 常湘萍)
相关阅读推荐 幻海幽情之少年游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