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纸磨坊文化

中国报告文学网

纸磨坊图书网

麒麟纪实中文网

麒麟文学网

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彩色的记忆《人民画报》

发布时间:2013-10-09 10:47 作者:

  

最近,在9月25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看到《〈人民画报〉彩色印制的美好记忆》一文,我感触颇深,一时勾起我60多年前的难忘回忆。


  1950年3月,我参加原北京美术印刷厂(北京新华彩色厂前身)的建厂工作,当时殷幼芳老师在制版车间,我在胶印车间。北京美术印刷厂是专为印制《人民画报》而建立的,我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平版印刷工,有幸参加了《人民画报》创刊号印刷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当时北京除了两三家有胶印技术的私营小厂外,纸磨坊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彩色印刷厂。那时不仅缺少印刷设备和器材,而且没有印刷技术人才。北京美术印刷厂为了承担《人民画报》的印制任务,既从上海聘请彩色制版技师,又从东北画报社调来胶印技工。印刷设备也是随东北的胶印师傅一起调拨过来的、伪满时期留下的老式手工续纸胶印机。


  当时北京还没有彩色照相制版技术。由于从上海聘请了制版技师,我们工厂成为北京第一家拥有彩色照相制版技术和设备的印刷厂。但当时的彩色版主要是用黑白照片,是凭借上海师傅精湛的手工设色和修版技术完成的。


  胶印设备主要是由东北调来的3台老式单色对开手续机,其中只有两台可以正常使用,靠手工续纸每小时最快能印2000多张,而且要求掌握熟练的续纸技术,保证彩色套印准确。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还没有自己制造的胶印机,1953年上海安利机器厂才制造出第一代的单色对开手工续纸的胶印机,即所谓的“安利机”。第一批安利胶印机就在北京美术印刷厂安装试用,承担画报和其他彩色印刷任务,解决了《人民画报》增加印刷量与缺少印刷机的矛盾。


  提起当时使用的印版,那时还谈不上PS版,而是使用所谓的“蛋白版”,很难掌握这种印版的水墨平衡,印版寿命也很低,很容易掉版,一块版最多只能印三五千张。尽管如此,当时这种印版在国内还算得上是先进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印刷油墨质量也较差,当时使用的都是油性油墨,根本没有快干树脂油墨,全凭加入大量干燥油才能使印上的油墨干燥。但添加干燥油后,油墨不好用或造成糊版和起脏,影响印刷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画报》创刊号的封面有大面积的红色国旗图案,画报印完后封面的红色油墨不太干,当时宋庆龄看了画报后,手上沾染了油墨。后来有关部门把此事反映给北京美术印刷厂,厂领导很重视这个问题,采取措施提高印刷品的干燥程度,由此杜绝了此类问题的发生,并敦促油墨厂提高产品质量。


  1950年5月,为了完成《人民画报》创刊号印刷任务,工厂组织大伙儿从火车站搬运印刷机,连擦洗带安装和调试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开工投产印刷。同年7月,我们按时完成了《人民画报》创刊号印刷任务。
相关阅读推荐 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926.html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