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纸磨坊文化

中国报告文学网

纸磨坊图书网

麒麟纪实中文网

麒麟文学网

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书刊+包装:打造“孪生”之美

发布时间:2014-03-05 11:40 作者:

  转型之风在印业盛行,书刊印刷企业往包装行业转型,这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业内的成功者更是不胜枚举。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业内第一家上市的出版物印刷企业,上市后大手笔布局包装业;数届印业“奥斯卡”班尼金奖大赢家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早已在上海安营扎寨,致力于服务包装业。大型印企转得漂亮,越来越多的小企业也纷纷效仿。
    逐渐地,人们发现原本香饽饽的包装行业原来也渐趋饱和,转还是不转?设备买还是不买?转了之后又做哪类产品?面对这些问题,勇敢者已义无反顾地扎进包装行业,纠结者还在左右摇摆。为了帮助企业解答如上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特采访了转型企业代表、包装企业代表、业内专家,共同就转型中困扰管理者的如上三大问题进行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市场 顺势而为还是产能过剩
    刘寿生:“书刊印刷企业转做包装,本身有着先天的优势。”
    张惠忠:“目前包装行业已经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很多书刊印刷企业转型做包装,我认为这有点不正常。”
    书刊印刷与包装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随着人们对书刊越来越精美的印制和装帧要求,这二者越来越趋同。纸磨坊因着这种“血缘关系”,书刊企业转型做包装看起来是那么地顺理成章。“书刊印刷企业转做包装,本身有着先天的优势。”中国包装联合会纸制品包装委员会秘书长刘寿生如是对记者说。持有上述观点的专家不在少数,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顾问曹凤翎也同样认为,书刊印刷企业转做包装从技术上而言,入门时只需配备印后设备即可,并无太大障碍,甚至说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刘寿生甚至表示,面对书刊市场下滑的现状,书刊印企转型做包装是第一选择。
    然而与专家们的一致看好所不同的是,包装企业的态度截然相反。“目前包装行业已经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很多书刊印刷企业转型做包装,我认为这有点不正常。”采访中,达成包装制品(苏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张惠忠的第一句话便语出惊人。
    张惠忠对于目前市场上书刊印刷企业纷纷转做包装的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目前包装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企业一般只能开工50%,活得好一点的企业也不过70%~80%,我认为书刊企业一窝蜂地改行做包装,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同样对于很多盲目进入的企业而言,这也是不可持续的。”张惠忠道出的这组数据与人们眼中“遍地黄金”的包装行业似乎大相径庭。
    北京合益包装容器有限公司经理鲍新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出了同样的观点。鲍新春以2013年北京市在册的1600多家印刷企业为例,他表示,如果这上千家印刷企业都同时来抢包装市场,只会带来市场的混乱以及企业没有利润的恶性竞争。“蜂拥而至的最终结果就是行业的重新洗牌。”并且,在鲍新春看来,即便包装行业好进入,但做好很难。尤其是高端包装市场,如若企业实力不足,即使是转型也只能局限在“小打小闹”阶段。
    对于这种观点的交锋,北京华宇信诺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家华的观点则颇为中立。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未来书刊印刷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而包装印刷市场的发展前景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就区域发展来看,包装印刷市场局部地区并不饱和,与国外相比,国内发展慢,与南方来比,北方发展慢。因此正带领着华宇走在书刊转做包装路上的王家华认为,既然市场有转型空间,那么唯有顺应这种潮流,企业才能发展。
    装备 切忌大动干戈
    曹凤翎:“我认为开始步子还是迈得小一些比较稳妥,能不买就不买,必须买就从价格相对便宜的国产机入手,逐步扩大。”
    鲍新春:“与其花几千万元买设备,光顾着扩大规模,不如把产品做精做细。”
    在印刷包装行业,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那么当书刊印企转型做包装时需要做哪些硬件准备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和企业的观点此次表现出了一致的“保守”——切忌乱投资。
    “千万注意不要乱投资,能沿用的设备继续沿用,甚至可以买包装材料回来加工,能不添置设备就不添置。”刘寿生如上建议。
    曹凤翎也同样对记者说:“也许我过于保守,但是我认为开始步子还是迈得小一些比较稳妥,能不买就不买,必须买就从价格相对便宜的国产机入手,逐步扩大。”
    企业也持同样观点。以北京合益为例,多年来致力于深耕北京及周边食品包装市场的北京合益拥有着诸多食品制造巨头的大订单,年产量达到亿万个包装盒。然而为了保住食品包装最重要的安全关,不盲目扩张是北京合益一直坚守的经营策略。“与其花几千万元买设备,光顾着扩大规模,不如把产品做精做细。”鲍新春说。
    买不买设备?买什么设备?在华宇转型做包装之初,王家华也经历过如上的纠结。回忆当初的心路历程,王家华的经验是,从设备的功能补充上入手来考虑是一种方法。
    理念 打有准备之仗
    王家华:“企业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切忌求全求大。”
    刘寿生:“做与企业现有印刷条件相匹配的微型瓦楞纸板包装是一条途径。”
    看来转型势在必行,但面对种类繁多的包装形式,又容易让刚刚入行做包装的新手们无所适从。是做运输包装,还是做彩箱、精装食品包装?包装领域之宽,也许是包装行业与书刊印刷业最大不同之处。“企业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切忌求全求大。”这是王家华给予想要转型的企业的建议。
    赢利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即使转型,也必须有一部分能够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的赢利型业务。“有一部分好的现金流,保证生存,之后再谈发展。如果现在都无法生存,再讲转型,那绝对是盲目的。”“有病乱投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正如采访中专家们一再提醒的,意欲向包装转型的书刊印刷企业要切忌盲目,先壮大自身实力才是根本。
    刘寿生为即将进入纸包装行业的企业指出了一条道:“做与企业现有印刷条件相匹配的微型瓦楞纸板包装是一条途径。”他建议,大型瓦楞纸板就不要做了,目前这个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且设备价格高昂,厂房要求用地多,人员多,涉足这个竞争已经充分的领域只有死路一条。而微型瓦楞纸箱则不同,现有的设备、厂房、人员均可利用。
    ■专家建言
    书刊印刷专家曹凤翎: 转型应有法定位要清晰 

    “我认为书刊企业转型做包装并不盲目,从技术上而言二者有着良好的对接基础。”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顾问曹凤翎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很多书刊印刷企业而言,不转型就得死。”然而她说此话的前提是,从做书刊印刷转做包装虽然相对容易,但因为企业规模的不同,转型的方式和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即将转型做包装的书刊印企,曹凤翎的建议是,步子迈得小些,从价格相对便宜的国产设备入手,给自己预留出足够多的缓冲时间。
    业务量足够吗?设备选好了吗?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还是比较保守的。”曹凤翎说。
    大型书刊印企可布局包装业
    对于上规模的书刊印刷企业来说,上马包装业务,曹凤翎认为,这是一种对潜在阳光市场的布局行为。虽然近年很多大型的书刊印刷厂连续走下坡路,尤其是很多地方新华系印刷厂经营惨淡。然而在曹凤翎看来,即便如此,对于他们而言,仍旧比小规模的包装企业更具竞争力,并且在设备购置方面也颇具实力。她认为,对于该类书刊印企更快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包装企业,达到快速上手,并具备一定基础的效果,同时还不影响原有的书刊印刷业务。也正如曹凤翎所言,大型书刊印刷企业布局包装行业正成为业内潮流。
    中型书刊印企应谨慎投入
    曹凤翎认为,对于中型书刊印企而言,转型包装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就比大型企业要多得多了。企业实力可上可下,未来判断至关重要,而钱要花在刀刃上,那么究竟该放弃书刊,集中在包装上发力,还是应该谨慎在包装上的投入,坚守书刊业务呢?
    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曹凤翎认为,还是谨慎为妙,如果不能保证足够多的业务量还是先持保守态度比较好。
    小型书刊印企投资包装风险较大
    对于很多人持有的小型书刊印企“船小好掉头”的说法,曹凤翎并不完全认同,“风险很大”。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包装这块蛋糕的“香甜”,纷纷群起而抢之。慢慢地蛋糕看起来并不像开始时那么大了。此时,实力不足够强大的企业势必将成为市场“蓝海”变“红海”后的“炮灰”。“所以没有业务的时候最好先不要急于转。”曹凤翎说。
    相关阅读推荐:《隐形的女人》                                                                                                                             (实习编辑:武倩倩)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1267.html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