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纸磨坊文化

中国报告文学网

纸磨坊图书网

麒麟纪实中文网

麒麟文学网

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出版座谈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2-09-13 10:00 作者:孔令飞

  

编者按 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一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报社联合举办了《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纪实》一书出版座谈会。会上,来自中国版协、人民出版社、工人日报社、检察日报社等新闻出版单位负责人及来自人民出版社、新华社、经济日报社等单位的编辑、记者代表就其亲身经历畅谈了“走转改”活动为新闻出版界带来的惊喜变化,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本报今日特摘编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本版图片摄影 本报记者 韩东

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黄传芳:多开展跨媒体交流

“走转改”活动已开展了整整一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电视媒体,我们的镜头虽然一直在对准基层,但是否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所思所想,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还是需要不断探索的。在开展“走转改”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走基层只是一个形式,关键还是在“转”和“改”。

一年来,我们锻炼了一批队伍,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机制,也出了一批精品。现在我们非常高兴座谈会的主办方——人民出版社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把镜头对准了走基层的队伍,把整个新闻战线一年来“走转改”的成果通过一本出版物展现出来。这也是我们在“走转改”的过程中曾产生过的一个想法。

在这里我谈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把走基层采访的作品固化下来,便于大家进行跨媒体交流。媒体之间需要互相学习,尤其是我们电视媒体要向纸质媒体学习,因为纸质媒体在表现方式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电视报道中的画面表达很好,但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如何用文字表达,还是需要下工夫的。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出版的意义不仅仅是记录总结,更是一个机会,通过阅读学习这些固化作品,加强互相学习交流,进一步推动“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这也是对“走转改”周年献礼的一个成果,是给我们的礼物。

二是希望在出版续集时可以更丰富一些,多一些广播电视方面的内容。“走转改”活动还要继续开展,新的作品在不断出现,把记者好的作品结集成书,不仅是对记者工作的肯定,也将有助于他们业务的提高。我认为看书不够也是当下记者面临的一个问题,文风、作风的转变也需要多读书、多学习,所以我希望出版界能多出一些给新闻出版系统自己看的书,能够多出一些展现新闻出版系统风采的书,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荣誉。

工人日报社社长孙德宏:回归新闻传播规律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一书囊括了很多新闻单位参加“走转改”活动的体会,探讨了该活动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走转改”活动事实上是努力向新闻传播规律回归的活动,毕竟新闻传播归根到底还是要传递信息,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主动积极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全国方方面面的成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受众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我们的报道宣传。“走转改”活动可以说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报道受到受众的欢迎,在做新闻实务时我们经常说,报道要好看,首先要抓事件新闻,不能深入、不能到现场去,这个新闻就很可疑。如果在文风上不努力按新闻规律去办事,我们不去尽可能的、客观的、以新闻事实凸显新闻价值的话,也是不恰当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意识,工人日报社上下都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走转改”活动确实是一件好事情,是让我们更努力地把握新闻规律并按新闻规律办事的动力。

在我们的实践中,把“走转改”看做是进一步回归新闻规律这一点,已经成为《工人日报》的共识,希望也能成为新闻界的共识。我相信,到那时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上不用打“走转改”栏目标志,我们的一切报道依然都是深入基层、走到基层采访得来的,我们的传播主体依然都能够以一个非常好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的文风来报道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我想,如果大家都做到了这点,应该说“走转改”活动的目的就彻底达到了。我们所有的报道都能够那样鲜活,那样有新闻价值,我们的记者编辑真正像书中所讲的“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能够为祖国的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那将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我想,这也是中央提倡“走转改”,我们新闻界身体力行“走转改”的一个目的。

中国版协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出版更多基层优秀作品

和新闻界一样,中国出版界也在积极开展“走转改”活动,并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

集中开展“走转改”活动成果丰硕。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直接组织带领下,出版界组织开展了多批次、多种形式的集中“走转改”活动,规模大,范围广,成果丰。如在“青年编辑下基层”主题教育活动中,大批青年编辑到延安、韶山等老区和革命根据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切身感受到了党的群众路线、延安精神、党的出版工作优良传统的真谛,极大地增强了出版工作的使命感,并由此策划了多种“三贴近”的好选题。

出版单位独立开展的活动各具特色。如三联书店结合成立80周年活动,组织“走转改”小分队,赴江西余江县邹韬奋先生家乡调查基层读者阅读需求,组织捐赠图书,建立韬奋书屋。

全国许多省市的出版协会也组织开展了相关活动。如北京市版协向全市出版、发行单位发出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倡议,号召出版工作者结合自身特点,深入基层,与作者、读者交流,挖掘创作人才,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

作为中国出版界最大的行业组织,我们将继续做好相关工作:一要积极主动协助配合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领导部门进一步开展好出版界的“走转改”活动;二要直接协调和组织会员单位集中开展“走转改”活动。版协将结合迎接与宣传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与民生等相关主题,组织出版单位深入基层、深入作者、深入读者,集中开展“走转改”工作,组织策划出版一批讴歌改革开放、反映时代风貌、展现基层生活的优秀作品;三要组织好对“走转改”的宣传、工作经验交流与表彰工作。《脚踏着祖国的大地》为出版界带了个好头,我们将组织出版单位做好宣传“走转改”图书的策划出版工作,并考虑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工作,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人民出版社代总编辑辛广伟:积极弘扬“走转改”精神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是第一部较为全面地反映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整体风貌的书。

人民出版社在积极投入到“走转改”活动的同时,也被新闻界的出色表现与丰硕成果,特别是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此的热烈反响而吸引和感动。于是萌生了一个有责任感的出版者应该对这一活动本身做些事情的想法。经过相关调研,我们最终决定策划出版一本以新闻战线为主体,全面反映“走转改”活动这一重要创举进程的图书。方案确定后,我们立即开始寻找编写者。当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国新闻出版报社,并且一拍即合,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抽掉出色骨干组成团队开始工作,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书稿终于完成并按计划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一周年之际出版。

本书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与相关领导同志、中国记协及诸多新闻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密不可分。本书中大量内容均为新闻单位专门为本书撰写,像第五部分《最美的风景在基层——“走转改”优秀作品选》的近20篇作品,都是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特别为本书挑选,并专门撰写了推荐评语。中国记协相关部门还审阅了本书中的《“走转改”大事记》部分。在此,我要代表两个单位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一周年之际,我们为能够编辑出版这样一部书籍而略感欣慰。但我们也知道该书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原本希望能邀请相关记者专门撰写一篇长篇通讯,结合丰富事例,全面、生动地勾勒出一年来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的全貌。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想法没能实现。另外,我们本来想配上大量相关图片,使书籍更加生动、可读,但由于版权问题一时无法解决而只好作罢。不理想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大家予以批评指正,以便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弥补。

“走转改”活动正在走向深入。我们愿意与大家一道,心与群众相连,脚踏着祖国的大地,努力做“走转改”精神的出色实践者,不断推出更多高扬时代精神,展示发展成就的优秀作品,以饱满的精神与出色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检察日报社社长李雪慧:实现正向传导

自去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检察日报社从领导到编辑记者纷纷走向基层,采写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去年8月24日起《检察日报》在要闻版专门开设《基层·现场》专栏,一直延续至今。报社旗下的网络、影视、杂志等媒体也都开出相应专栏、专题,推出了一批基层报道精品。

最近,我们又组织了一次“走黄河·说法治·话成就”喜迎十八大大型采访活动。选择这条路线深入采访,可以生动展示法治进步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真实反映基层检察院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为报社记者开展“走转改”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系列“走转改”活动,使报社采编人员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写作文风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收效明显。总体来讲,我们倡导“回归新闻本原”,就是要以“走转改”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编辑记者的新闻专业精神,强化编辑记者的新闻意识,真正实现报道内容从宣传主导向新闻主导的转变。

“走转改”活动在促进“回归新闻本原”理念落实方面,有以下几个推动作用:一是“走转改”开启了基层报道的新视野,为新闻采访写作提供了最为丰富、最为生动、最为有用的素材;二是“走转改”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短、新、实、活”的文风,为改进新闻采写提供了最为有力、最为自然、最为恒久的支撑;三是“走转改”要求新闻媒体努力践行社会责任,为新闻报道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最为明确、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途径。

“回归新闻本原”是新闻报道寻根溯源之旅,经过“走转改”的思想洗礼和经验积累,今后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实现“新闻正向传导”,即从新闻本原出发,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正向化、最大化。走基层是相对的,核心是亲临现场一线;转作风是永恒的,核心是反映真情实感;改文风是常态的,核心是受众喜闻乐见。检察日报社将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虚心向兄弟媒体学习,继续坚持“走转改”,努力实现常态化,不断推进新闻报道工作。

新华社记者雷敏:做有“温度”的报道

这次被《脚踏着祖国的大地》一书收录的文章是《流动菜场送惊喜——北京周末车载蔬菜市场见闻》。就这篇稿件的采写,我想讲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到基层,二是多思考,三是善表达。

到基层说来容易,做来其实并不简单。我所在的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分跑的多是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有人形容我们是“飘在空中的,不接地气”,虽然不一定准确,但也说明一些问题。

自去年“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新华社从上到下多次召开动员会,我和同事们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去年8月,我从分跑的商务部得知北京要试点“周末车载蔬菜市场”的消息后,不满足于编发商务部提供的宣传材料,而由此萌发了要去现场看一看的想法。到了现场,我发现来买菜的多是附近社区的大爷、大妈,他们对哪里菜价便宜最敏感,最有发言权。我站在队伍旁,陪着他们边排队,边唠嗑。“您家住哪啊,到这多长时间啊?”“想买些什么菜,比别的地方便宜吗?”“这儿的菜新鲜吗?”……在聊天中,稿件的内容渐渐丰满了。

到基层只是第一步,到后看什么,问什么,事先必须有策划,否则很容易成为跑口部门的传声筒,缺乏自己的立场,这应该也是转作风的题中应有之意。

既然到了基层,就要按照事先的策划采访到自己想要的素材,最后形成好的文章,否则就会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我这篇稿件以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开头,用白描的手法把读者一下拉到现场。接下来,将极富生活气息的群众语言和背景材料穿插处理,使全文错落有致,亲切感溢满全文。

在今后的报道中,我会坚持把笔触、镜头对准普通群众,反映一线实际,准确把握社会脉搏,不断采写出有生命力的报道。

光明日报社记者何平:我的三个“想不到”

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和另外两位同事王国平、韩寒组成了一支基层水文站调研小分队,用11天的时间调研了青海、重庆等五省市的5个基层水文站。由于采集水文数据的需要,很多水文站都设在偏远地区,那里人烟荒芜,交通不便。而他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基本上相同,枯燥的工作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搜集数据一天都不能间断。

看的水文站越多,我的感触也就越深。水利面向的是基层,水文更是水利工作的基层。常年驻守的水文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与外界沟通甚少,社会认知度低。如何向社会反映水文工作的这份枯燥和艰苦,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时11天的基层水文站调研,我们在大视野版整版推出了《默默芬芳最动人——献给“把脉江河”的水文工作者》特别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次采访,我的体会是三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的是,调研小分队从出发到稿子成稿见报,得到了报社多位同事的帮助。时任总编辑胡占凡专门听取了小分队的调研思路并进行了具体指导;稿子成稿后,时任副总编辑的何东平亲自对稿子进行打磨,《默默芬芳最动人——献给“把脉江河”的水文工作者》这一标题,便是由何东平在见报当日凌晨1:30最后改定。

第二个想不到的是,稿子引起了水利系统的高度重视。水利部的相关负责人对报社关注基层水文职工表示感谢,并要求水利部机关党委注意了解掌握基层先进的水文集体和个人,并加强宣传。

第三个想不到的是,稿子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除了在水利系统外,社会各界对稿子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简报第479期刊文认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真实地反映了水文人艰辛的工作环境、敬业的职业精神,了解了国情,传递了民意,达到了新闻战线“走转改”提升自身、改变社会的双重效应。

人民出版社编辑钟金铃:多出有用之书

作为编辑,在“走转改”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自己曾参加的在湖南韶山开展的“追寻红色历史 增进群众感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中,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地气”、“长心气”,有很多感触,其中尤其想与大家分享的就是要满足人民需要,多出有用之书。

韶山村作为毛泽东的故乡,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那么,如今韶山村民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对于出版工作又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自然会想到的一个问题。经过多日的考察,我们发现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村民的物质生活已比较富足,但他们的文化生活总体上还不够丰富,图书阅读率还不高。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出版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出书,出好书。作为已经富起来的韶山村,他们到底有哪些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又该提供哪些出版物呢?这是第二个问题。我们本来以为主要是提供有关农业的图书,但事实上,韶山村民以经营旅游产业为主,他们更需要旅游类、经营类图书。此外由于居住比较分散,村民去农家书屋并不如想象中方便。像韶山村这种基本家家有电脑、户户通网络的新农村,可以考虑发展电子农家书屋,以在线阅读和在线视频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服务。

出版是满足群众需求的事业。韶山村民的实际需要与我的主观认识之间的差异使我强烈感受到,出版工作者应当常访社区、赴山区,入农家、进工厂,感受群众的冷暖喜忧,体会群众的所思所盼。只有这样,才能策划出有生命力的选题,提供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出版物。

从韶山回到北京,再次看到社门口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人民出版社”图书发行社名和悬挂在社内四楼的题词“为人民多出好书”时,我倍感亲切,也更加明确了前行的方向。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299.html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