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力量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13-06-09 10:49 作者:孔令飞
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阅读这种原本严肃认真的行为在数字化包装后,被扣上了娱乐、消遣的帽子,而数字阅读内容也由于网络传播方式和特点而不免给人留下低俗、恶趣味、没营养的印象。有人说,数字阅读内容的“不靠谱”源于市场驱动,源于庞大的读者需求。但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数字阅读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希望能阅读到精品的数字内容。在他们眼中,阅读方式由纸到机器的改变,并不影响对高质量内容的追求。
图书公司纸磨坊2012年10月12日莫言获诺奖第二天,天翼阅读就与3家合作伙伴在移动互联网上推出了18本正版莫言作品,每本定价在3~5元。即将研究生毕业的王昱第一时间购买了莫言的两部作品:《蛙》和《生死疲劳》。
“莫言获奖后,纸书肯定会被抢购一空,再等上架可能还需要好长时间,电子书就很方便,下载下来随时可以看。”电子书的优势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王昱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她周围的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时间通过电子书重温或首次阅读了莫言的作品。
王昱的iPhone中安装了一些杂志期刊类的阅读应用。但相比那些内容,王昱更爱阅读古典名著。“我最近下载了《红楼梦》,每天晚上都会看一会儿。经典的魅力在于常看常新,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大部头的经典作品如果抱着纸书看,就不方便,现在的电子书制作得比较精良,用手机看名著,体验更好。”王昱笑言。
已经工作两年的公司职员李杨的手机里也安装了和王昱一样的应用,就是腾讯与韩寒合作的《一个·THE ONE》,李杨还在新浪微博上分享了其中的图片内容。作为同事眼中“文艺青年”的代表,李杨很喜欢这种清新简单的原创内容聚合应用。
“其实浏览《一个》每天推送的内容都是在上下班的路上。里面文章并不长,字数也不多,有时候用来打发等车的时间也很适合。”经过半个月的试用,李杨已经成为这款界面简单、每天分享一张图片、一个故事、回答一个问题的应用的忠实“粉丝”。
李杨认为,碎片化时间带来的是阅读方式的改变,与阅读内容本身的品质并不矛盾。“许多短篇的文章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给人以思考,关键还是在于作者的创作水平和产品本身的定位。”
她同时表示,现在这样专注做精品内容应用的还是有点少,特别是针对移动端的精品短篇创作。而对于网络文学,李杨认为虽然其中“不乏精品”,但自己更偏爱精致的短篇文章。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