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细节的魅力与可能性
发布时间:2012-08-10 10:13 作者:么么哒
一流的实体书店应该是典雅的、温馨的,店中所陈列之书应该是精致的、赏心悦目的,只有这样,实体书店才能成为读者精神休憩的港湾。
近年以来,实体书店频频关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热议。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经代表们提议,实体书店的生存困境终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均表示要出台相应措施,对实体书店加大支持力度。4月底,上海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扶持资金首批资助企业名单公布,500万元专项基金投向35家实体书店。这样的政策很好也很及时,不仅对于实体书店不无补益,对于培养阅读风气、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亦有一定成效。
但从长远看,此举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若只是一次性的资金支持,实体书店后续发展的难题还会重复出现。事实上,实体书店经营困难的原因甚为复杂,择其要者大致有三:
首先是图书供求关系的根本逆转。相比以往图书奇缺的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十余年的发展,图书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供过于求局面的形成.尤其是近年来每年20多万种的图书供应,更使包括实体书店在内的所有中间商感到供求关系改变带来的经营压力。
其次,阅听技术的提升使阅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伴随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技术的提升,民众当前的信息接收渠道早已今非昔比。多元化、丰富多彩的视听产品占去了原本有限的图书阅读时间,每年一次的国民阅读率调查中,网络化、数字化阅读比例连续多年迅速增长即是最直接的证明。
再次,网上书店的兴起,使实体书店陷入困境。实体书店大多从事单一的图书经营(也有少量书店附带经营文具),然而网上书店仅仅将图书经营作为其整体业务中锦上添花、拉升人气的一项“小业务”(除图书业务外,家电、家居、数码、保健、玩具等一应俱全)。基于多元化经营,为吸引拉聚客户,网上书店对于图书产品不惜大打折扣,甚至是亏本经营,但此类推销策略是可以通过其他产品的成功经营加以弥补的;实体书店则囿于房租高昂、书价折扣少、购买力匮乏而趋于被动,经营日益困难。即使是读者流量不错的实体书店,也往往沦落到“图书展示室”“网上书店导购员”的悲惨境地。
实体书店所临种种不济,并非书店自身的问题。从小处说,它的存亡与否可能影响民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和便利;往大处讲,对于社会凝聚精神、营造和谐、维系文明都利害攸关。从此角度讲,我们岂可漠视实体书店的生存危机?理当为其发展贡献心力。
曾经营书店近20年的美国作家刘易斯·布兹比说,“书店向来是交换时代思想的市场,在塑造公众话语方面起到促成的作用”;“书店陈列得整整齐齐,书架清洁并充满希冀。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家商店——当书店开门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随之而来”;人们从事书业“不是为了钱,或为了荣耀,或为了把握未来”,是因为“喜欢”,“喜欢书以至于相信书是一个重要的、近乎神圣的东西”。布兹比说的很好,书店是传播、交换思想的机构,历史上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想必亦如此。培养民众的阅读习惯,营造社会阅读的氛围,应该是实体书店乃至整个出版业应负的重大责任。在阅读推进文明的过程中,实体书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民众阅读氛围的形成,其实又为实体书店的发展奠定牢靠的基础。
从现实的制度层面考量,实体书店遭遇网上书店的“拦截”而加剧其经营困难是不争的事实。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低价促销当然是基本手段,但是如果少数巨型企业以低价经营为手段,企图达到垄断经营之目的,则有非正当竞争之嫌。图书这类特殊的精神产品,在许多国家,为公平竞争起见,也为了保护历史久远、规模有限的实体独立书店,常常有图书无折扣销售的行业规范,这样对于巨型网店、大型连锁书店和小型独立书店而言,都是公平的,经营的好坏成败,大抵依靠经营者的眼光和远见。有不少国家,为了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包括实体书店在内的文化机构,更是采取了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繁荣。
对于我国实体书店而言,在自身长远发展的道路上,可完善之处有很多。如果能够注意提升品质,实体书店将会赢得社会的尊重、更多读者的青睐,也会树立独一无二的书店品牌。我所见国内一些风格独树一帜的实体书店,已经融入了所在的社区与城市,成为亮丽的风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读者。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部分实体书店定位不清,特色不明,店面凌乱,毫无美感。更有甚者,为了短期盈利,教辅读物等低层次的图书充溢其间,即使有少量精品之作,早被淹没挤兑,难觅踪影,与理想中的书店相去甚远。
再看国外的实体书店,经营者往往以眼光独到的选书、优雅的装饰、温馨的氛围吸引读者。如由美国人希尔薇雅·毕琪于1919年创办于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二战期间被迫关闭,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乔治·惠特曼将自己开办的书店命名为“莎士比亚”),一直是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亦是全世界爱书人的“朝圣”之所。又如美国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以其前卫的图书品类和不流于俗的店面装饰,吸引了无数的文艺青年,并在21世纪初被当地政府列为文化地标。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交界的仅有1500多人口的小城海伊镇,聚集了三四十家特色鲜明的新旧书店,亦吸引了众多读者。
优异的实体书店提供的服务体贴细致到家,也每每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韬奋先生经营的生活书店,将竭诚服务列为生活书店的精神之一,在战时除了为读者寄送精选的图书,还曾经为远在东南亚的读者寄送生活用品。台湾著名出版人詹宏志是书痴,亦是藏书家,在其新近出版的《绿光往事》中记载了令他萦绕于心的“神秘书店”的一桩往事。一个偶然机会,詹宏志在美国纽约这家以经营推理小说为特色的书店购买了数量可观的图书,结账时,店员告知以后可以为其免费寄送书店目录。(果然如此!)六年后,詹宏志再次光顾这家书店,那位店员郑重的问候他:每个月都能收到书目吗?詹宏志对此大为感慨。詹宏志曾经光顾国外很多有特色的旧书店,店主往往留其联系方式,每当发现他会喜欢的旧书,就会拨电话或者发传真到他台湾的家中,使其得悉选购。詹先生所述购书往事种种,恰似《查令十字街84号》的故事重演,令人感到无限温馨。此种服务精神,时下恐怕已成绝响!
一流的实体书店应该是典雅的、温馨的,店中所陈列之书应该是精致的、赏心悦目的(这需要出版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实体书店才能成为读者精神休憩的港湾。刘易斯·布兹比认为:“网络书店造成了读者与书籍之间的疏离,它排除了传统书店一直传播的那些愉悦”。从这个角度讲,当实体书店能够给更多读者带来精神愉悦的时候,它将不会再有生存之虞!
来源:出版广角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