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纸磨坊文化

中国报告文学网

纸磨坊图书网

麒麟纪实中文网

麒麟文学网

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本报】精品出版:展创新活力 促文化繁荣

发布时间:2012-09-13 10:00 作者:孔令飞

  

□本报记者 王坤宁 见习记者 李婧璇

党的十六大以来,图书发行中国出版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十年间,图书品种增幅近一倍,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除了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质量也在提高,通过实施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出版物规划和设立国家出版基金等举措,一大批精品力作得以出版,出版人的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

精品迭出硕果累累

文化繁荣的标志是精品力作。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中图书1397种,音像、电子出版物531种,完成率达93%,为历史最好水平。

——马列原著新译本重新编译出版,一大批重大理论研究成果推出。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的出版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等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

——配合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活动,推出一批具有重要传承和史料价值的出版物。以纪念建党90年、新中国成立60年、建军80周年和辛亥百年等重大历史事件题材,一大批精品力作相继推出。

——与我国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科研相衔接,跟踪各领域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集中出版了一大批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的精品力作。如《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北京谱仪Ⅱ正负电子物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等一批作品,集中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学科建设、学术创新、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其中一些新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针对我国经济各领域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出了一批具有经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成果。如《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中国经济问题丛书》、《中国就业战略报告丛书》等,从不同角度,为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整理出版了一批对中华文明传承具有深远影响的图书。如《中国古籍总目》、《中华再造善本》以及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成果《古译文献宝典》(133卷、藏文版)、《中国水书》(160卷)等都是对濒临失传的民族文献的抢救性出版。

——推出一批具有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和传承价值的大型出版工程,展现了“十一五”时期国家科学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辞海》(第六版)、《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等。

——出版了一批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鼓励农民科技致富的通俗读物。如《祖国在我心》、《青少年科学与人文素养丛书》等一批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读物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为农民朋友出版的《“金阳光”新农村丛书》、《新农村新青年文库》等一批农业增收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通俗读物都深受欢迎。

——文学艺术重点项目精彩纷呈,艺术读物呈现宏大的规模和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如《鲁迅大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1976-2000)》、《中国原创童书》等。

——走出去项目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规模化,出版了一批弘扬中华文化,易于外国读者接受的出版项目,同时翻译出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国优秀出版物。如《大中华文库》、《文化中国》(英文版)、《感知中国——中国文化百题》、《不列颠百科全书》等。

精品让出版“厚”起来

繁荣出精品,精品促繁荣。在今年7月的香港书展上,国家出版基金成果展亮相,87个出版项目代表着国家水准,受到香港市民的广泛赞誉。

2004年起,新闻出版总署每年“六一”前夕向社会公布百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图书。至今已有800种列入国家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优秀图书。

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目前,通过该工程已评出近900种优秀人文、科技、社会等方面的作品。

2007年设立的国家出版基金,至今共获中央财政拨款11亿元,资助了379家出版单位的713个项目,在打造精品、引领方向、繁荣文化、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

……

这些举措在鼓励文化创新,推动优秀原创图书的出版,建立原创出版的长效激励与评价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带动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原创出版物的出版。

随着国家总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精品出版物的生产越来越重视,目前中国出版业已形成了以国家规划带动精品出版的战略,通过规划引导出版产品创作生产,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为龙头,辐射各省、各出版单位的三级精品出版机制。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论衡索引》是国家“六五”期间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项目,王力先生生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就是为这部书作的序,吕叔湘先生一直给予关心和呼吁。但是,如此重要的一部书,从1985年年底定稿到出版,竟然用了9年时间。

为什么?没有资金。聂震宁说,承担出版任务的中华书局当时完成了所有精细的编辑工作,只能等待政府补贴出版资金,一直到制定“七五”规划时才申请到一些资金,书稿送厂付印。“倘若是现在,中华书局自身投入能力足以保证按计划完成出版任务,而国家出版基金现在也能及时确保支持到位。”聂震宁认为,文化改革发展的形势,正朝着有利于精品出版物生产的方向发展。

从“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可以看出,不但项目数量大幅上升,目前已增加到2578种,而且基本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申报。根据规划,“十二五”末,国家重点出版物将达到3000种,项目数量将是“十一五”的1倍多。

创新机制活力迸发

2006年,以强劲的创新能力、一系列的新举措引领着出版业发展潮流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在业内首次提出并实施“双推”计划,其“先畅后销”的畅销书推广计划,充分利用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图书产品线丰富、新书好书频出的特点,每月由集团公司设立的专门评委会重点筛选有市场潜力的新书,再集中通过业内外媒体、门户网站等定期进行推荐。

2011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一批100种图书,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谈起《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出版,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认为,商务印书馆能够出版这么大的项目,全靠改革的成果。2011年,为进一步强化商务印书馆在学术出版领域的优势和影响,打造学术出版重镇,商务印书馆重新整合学术出版资源,以精品战略和规模出版为导向,成立了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中心成立后,在集中优质作译者资源,带动选题的广度和深度开发,整合现有编辑资源的学科优势,凸显学术出版专业化特色,以及弥补同一专业编辑分属不同编辑室所造成的专业分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像《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这样的大项目,单靠一个编辑部的力量,操作起来必将面临巨大困难。”于殿利说,现在由于中心整合了各方面资源,项目落地就顺利多了。目前通过这个中心的运作,以大型重点项目为核心,已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产品开发。

为做到“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每5年制定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制定了《重大项目管理办法》,保障重大项目的高效实施。同时成立了由国内著名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指导学术出版方向。

……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实施精品战略,是目前我国精品力作出版日益繁荣的真实写照。

在国家高度重视和推动下,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和出版单位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规划的重要性认识日益增强,纷纷将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作为重大工程、品牌工程、骨干工程来抓,推动各地出版业精品不断涌现,拥有标志性品牌和规模化精品出版物的出版社越来越多。同时一批有思想内容、有创新、有重版价值的出版物不仅塑造了出版社品牌,也成就了出版大家,并为出版社带来长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zmf.cc/a/301.html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